向老舍学习北京话(1)

向老舍学习北京话

我是一个南方人,到现在北京话也不能听个百分百,要是真正的老北京老胡同说起地道的老北京话来,我就接不上茬,至于说嘛,也只能用一用流行的词儿,发音有时还跑调。但我很喜欢北京话写成的小说,比如王朔吧,我对他最初的认同不是他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他的小说形式。王朔小说的价值观念固然有他的突破性,但王朔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在他之前的徐星、刘索拉以及陈建功、张辛欣等人的作品中已有表达;王朔的小说形式基本上是写实,有时还借鉴一点国外通俗小说的路子,说不上有什么惊世骇俗。王朔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语言,记得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王朔的文章,便是用“王朔的新京味小说”这个题目,据王朔自己说,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官方的报纸评介。大概我没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进行评价的缘故吧。王朔的语言影响的不仅是文学,还有影视,还有媒体,更有网络,现在打开报纸和网络,一不小心就能看到一个王朔味十足的标题。

我对王朔语言的认同受到老舍的影响。很多人不知道我曾经是一个有点疯狂的老舍迷,我见老舍的书就买,买了就读,有一阵我读老舍的作品,就像有人读金庸的小说上了瘾一样,看了一本还想看第二本。我可能把老舍的小说全部看完了(至少 1985年前出版的小说),我知道这在同龄人中不多见。我起初看老舍的小说是因为《沙家浜》里沙奶奶有句台词,叫“那敢情好”,我们的语文老师认定这是错别字,应该是“感情好”,并写信反映到上级部门,后来上面解释说“敢情”是北京的方言。我当时就有些疑惑,《沙家浜》说的是我们江苏苏南的事,怎么用起北京方言呢?这该是样板戏的败笔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诉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胆战心惊地警告我,不要乱说,不许怀疑样板戏。尽管如此,我对北京的方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敢情”仿佛外语似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