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人都希望搭便车

匡衡,西汉经学家,以解说《诗经》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幼时的匡衡家境贫寒,他必须承担家中的农活。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着隔壁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的凿壁偷光,用今天经济学的话语来说,他是搭了隔壁人家的便车。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假如有一天过道灯坏了,你去换了一个灯泡,它在照耀了你的同时也同样照耀了你的邻居,他们没有为此付费却得到了好处,那么对你来说,最平等的方法是让你的那些邻居们也为此付费。但你的邻居也许会告诉你,他们愿意让过道灯继续黑下去也不愿意为此付费,尽管他们并不是希望过道灯继续黑下去,而是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希望搭你的便车由你来替他们付费。但是,假如那个灯泡的市场售价是50元,会怎么样呢?100元,或者是10000元呢?市场就这样失灵:假如没有任何外力作用,我们的过道灯多数都会黑掉。

关于搭便车所产生的问题,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中讲到搭便车的故事时给出了解答。

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看烟火。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举行一场烟火表演,可以肯定艾伦会在卖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所有潜在的顾客都能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烟火。烟火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看烟火。实际上,人人都可以搭便车,即得到看烟火的机会而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烟火表演,但还是有办法解决小镇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并用这一收入雇佣艾伦提供烟火表演。

因此,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搭便车的权利。因此,对于可能产生"搭便车"的物品或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经常享受到免费的产品和服务。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的公共花园,可以免费出入;只要买个电视机就可以收到几十个电视台的信号,而我们从未付钱给信号的发射者;守卫祖国边防的军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我们并未直接付钱给他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