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造谣鼻祖(4)

大楚是指已经被灭掉的楚国,陈胜所以能炮制出这个谣言,并非是他的发明,而是许多东南谣言给他的启示。在上一章我们谈到过,秦帝国东南地区的谣言数不胜数,尤其是关于楚国的谣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言就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东南谣言。

这样连续几天的学狐狸叫喊,谣言已经在军中满天飞了。这些人一见到陈胜就指指点点,陈胜自然乐不可支。他知道,谣言起了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事就非常简单易行了。

他指使吴广故意对喝醉的军中的监军将尉说要逃跑,将尉自然大怒,当众鞭打吴广。醉醺醺的将尉只顾挥动他的鞭子,却没有看到大家都在对他怒目而视,陈胜在一旁趁势抽出了他的剑,扔给了吴广,吴广回身一剑将其杀掉。陈胜立即跳到高处,发布动员宣言:"兄弟们,我们已经耽误了行程,按秦律当被处死。现在秦皇无道,把我们逼上绝路,不如就此起事。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已经对陈胜深信不疑的这九百人立即大声呼喊同意造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向皇权挑战的事件爆发了。而爆发的原因除了秦帝国的残酷外,起了重要作用的就是那两个谣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刻意地夸大了谣言在这次开天辟地历史上的作用。但是我们仔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倘若没有这两个谣言,这次有着九百人的大造反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秦帝国之前,平民采用军事行动与国家对话的事从来没有过,即使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也不过是一群城市居民拿着劳动工具冲进王宫而已。后来,柳拓所领导的奴隶起义也只是一群山大王作风。这并非是因为平民没有这个条件,而是因为那时的人民都相信命运,国王的世袭、贵族的世袭已经养成了百姓的思考习惯:我不是贵族,我将永远都不是。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思想始终存在,可战国时代由于国家林立,出于生存考虑,许多国王都礼贤下士,门客文化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将社会上比较有才能的人全都圈养了起来,让这些人没有理由来向王权挑战。如果陈胜这个时候还是战国时代,只凭他那几句名言就很可能成为国王或者是贵族的门客,而不会是民间的一个小军人。

秦帝国建立后,六国后人的造反屡有发生,可无论是给这个帝国制造谣言的人还是一些奋不顾身的刺客,其造反的声势非常隐蔽与有限。比如张良这个人,他曾联络过无数人想要革了秦始皇的命,结果如何?他最辉煌的一次革命也不过是跟一个善使大铁锤的刺客砸了秦始皇的副车而已。他之所以动员不了那么多人,全是因为秦帝国时代的统治思路,严厉刚猛的治国治民规则,稍有微词即被帝国送往地狱。在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人,已经养成了胆小懦弱,甚至没有了思维的习惯。他们绝对不会联合一大批人进行造反,谁都知道,秦帝国实行告密制,如果一旦在联络中出现失误,最先倒霉的肯定就是首难者。这就是为什么"敢为天下先"者受到历史崇拜的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