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居民感受的社区服务
如下图数据显示,在对消费(这里主要指买菜)路程远近、消费场所齐全程度、公共交通便利性、停车服务便利性、医疗服务便利性、入学入托便利性、家政服务便利性7个方面的社区服务评价中,居民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便利性较好,而社区家政服务便利性获得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1。社区医疗服务较便利,私人诊所数量少
提起社区医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简陋的环境、陈旧的设备,以及缺乏专业水准的医生护士,这是社区医疗服务长久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而近年来,北京市已经将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当做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重要途径,并且从指导意见、设置规划、标准配置、医生资质、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等方面接连出台了13个相关政策文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可见一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位已经由过去的无足轻重,一跃成为肩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而近年来,社区居民也能感受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贴近居民,研究结果也表明:
(1)社区医院覆盖基本到位,新社区更需提高覆盖率。
86。0%的居民表示社区及周边设有社区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机构(这三类以下统称“社区医院”),74。9%的居民表示社区及周边有大医院,61。0%的居民表示社区及周边有可提供咨询的药店,15。2%的居民表示社区及周边有私人诊所。仅有0。2%的居民表示所在社区及周边没有可以提供医疗咨询或就诊服务的机构。
整体而言,受访的各个社区,在医疗服务的覆盖上做得比较到位,能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但是,从数据结果中同样也可以看出,在居民印象中,社区及周边私人诊所的数量还比较少,而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私人诊所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还不足。其实,私人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既能方便患者享受专家服务,亦可起到平衡医疗资源的作用。北京市2009年卫生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鼓励专家利用自己8小时以外、60岁(退休)以后的时间到社区开诊所,或受聘于社区的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堂行医,一方面让专家依靠自己的医疗技术服务赚取报酬,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患者就近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不需要再挤向医院排队挂专家号。这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一种方式。
由此也可以看出,北京市各社区,在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便利性的感知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0年以前建成的社区及周边大医院和私人诊所的覆盖率高于其他社区。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社区及周边社区医院和可提供咨询的药店的覆盖率高于其他社区。2000年及以后建设的社区,整体看来,除私人诊所的覆盖率稍高于上世纪90年代的社区以外,各种医疗机构的比例都要低于其他社区。并且,在社区及周边没有医疗咨询或就诊服务机构的社区中,2000年及以后建设的社区居多。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时间较早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比较成熟,大医院、社区医院和可提供咨询的药店的覆盖率都较高。而2000年及以后建设的社区,更需要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
楼房社区及周边社区医院的覆盖率高于其他社区;平房社区及周边大医院和可提供咨询的药店的覆盖率高于其他社区;没有电梯的楼房社区及周边私人诊所的覆盖率高于其他社区。
调查发现,居住于自建房社区及周边社区医院、大医院和可提供咨询的药店的覆盖率都较高;自购商品房社区及周边大医院覆盖率较低。居住于单位分房社区的居民表示社区及周边私人诊所的覆盖率相对较低,而自购经适房/两限房社区及周边的私人诊所覆盖率相对高于其他社区。可提供医疗咨询或就诊服务的机构是各种居住类型的居民都经常去的地方,社区或周边设有这样的机构,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2)社区获得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较便利。居民对所在社区获得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的便利性评价为78。0分。其中84。4%的居民认为在社区获得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便利,仅有5。5%的居民表示在社区获得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不便利。有部分社区为了居民的健康着想,开设了一些项目服务于居民,尤其是弱势居民的疾病康复。
案例:海淀区海淀街道友谊社区〔1〕
该社区以帮助社区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社区的“温馨家园”在北京市残联验收后正式挂牌,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温馨家园的社区志愿者通过定期活动,对社区里患有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的残疾人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协助这些残疾人尽他们所能为社区服务,开展清理小广告等美化社区的活动。项目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希望能够使居民以及社会各界朋友都来关注这些困难群体。
户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获取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的便利性。相对来说,户籍在目前居住社区的居民对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便利性的评价较高。
居住于1990年以前建成房屋的居民、平房社区的居民认为在社区获得医疗咨询和就诊服务的便利性程度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