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晚会歌手的幸运与悲哀
邓丽君是台湾的歌手,摇滚是一帮小青年鼓捣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和摇滚的“狂轰滥炸”的毕竟还说不上大众。相比之下,晚会可就平易多了,晚会多是由官方承办的,节目水准颇高,更重要的是,听邓丽君和崔健的歌有被指责“思想不健康”的危险,但看晚会则没有这种顾虑。
在20世纪80年代晚会火爆一时,火爆的晚会也造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晚会歌手”。为什么说“晚会歌手”的中国特色呢?单单从“晚会歌手”的名词解释上就能看出原因:所谓晚会歌手,并不是仅仅指在晚会上唱歌的歌手,而是指凭借晚会一夜走红、并且只出现在晚会上的歌手。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爱唱歌的人要想出个名,之前必须要按部就班地走很长的路。好马需要伯乐,歌手需要被赏识,需要和公司签约,靠着公司这棵大树,继续朝演艺事业的终极目标迈进。歌手要接受公司的包装,按公司的意思确定风格,出单曲的出单曲,出专辑的出专辑。到了关键时刻,比如单曲专辑要问世时,歌手还要多在媒体上露露脸,炒作一下自己,增加曝光度,把名气打出来。而名气打出来还不算完,歌手要不断地拿出好作品出来,要时不时地开下个人演唱会,还要抽出精力打理下歌迷会,上上访谈节目 在经过这一长串的程序后,一个崭露头角的歌手才好在群众间混个熟脸,一个已经混出熟脸的歌手才好巩固自己的人气声望。不过,在完成这一长串程序,能够在歌坛闯出一片天地的还只是小部分。
然而80年代的晚会歌手却不用这么复杂,他们将诸多的程序省略为一步 迈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舞台。就这么小小的一步,便足以让很多歌手红遍大江南北。
对于这种成名捷径,现在的歌手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什么样的土壤结什么样的果,晚会歌手的诞生同样也离不开当时中国特别的土壤。
那时候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刚刚进步到可以安心坐下来追求精神生活。别说人们没有听说过音乐公司、不知道星探为何许人,就连CD、MP3对他们来讲都是外星球的事物。那时候人们刚刚开始接触盒式录音机,拥有盒式录音机的人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都是时尚的小青年。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而言,他们的娱乐生活还是来自于电视。
然而即使电视节目也不能和今天相比,打开电视,电影常常是译制片,而娱乐晚会则更是少之又少,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一度是全国唯一的娱乐晚会节目,中国的老百姓盼了一周就眼巴巴地等着收看“综艺大观”。那一年才一次的春节晚会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一度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年年大年三十的晚上8点一过,中国的大街小巷就变得空落落的,能回家的人都赶回了家,一家老小吃完团圆饭后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中央电视台为他们准备的年度精神大餐 春节晚会。
80年代的春节晚会确实能够担当起年度精神大餐这个称号,人们总能从晚会上看到精彩纷呈的好节目。这种情况和当时的娱乐节目少相关,但也不排除中央电视台层层把关、精挑万选,演艺明星重视春节晚会的原因。
那时候,在所有的电影、电视剧、晚会等娱乐项目里,春节晚会是审查标准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中央电视台离春节还有很长时间就开始为春节晚会做准备,其节目的筛选过程严之又严,能够登上春节晚会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演员。
演员们也将春节晚会视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了踏上这个很有可能令自己大红大紫的舞台,他们不惜余力、全力相拼,而他们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节目通常是凝结一年心血的上乘精品。
一般来说,在春节晚会上露的脸越多,就证明一个歌手的实力越强。然而这仅仅是一般规律,不排除特别的情况。也有一些歌手能轻松地拿到春晚的入场券,但却怎么也无法通过上春晚而达到成名成功的目的。对歌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