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四 劳模,在时代、道德与权力中诞生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德说:“社会就是模仿。”

社会的模仿功能就像人类、动物一样是种本能,既然如此,社会就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者就如孩子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一样。

正如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人物,就是属于优秀引导者,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劳模。

劳模一路伴随着中国的成长,逐渐成为一种现象。50年代的中国,风云骤起,红色中国的诞生让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如鲠在喉,一场轰轰烈烈的朝鲜战争彻底展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水火不容。

刚刚成立的中国要在搞建设的同时打赢跟资本主义的一仗,这便要求全民一心为国家。于是,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全心全意奋斗在普通岗位上的劳动者,王进喜、时传祥、郝建秀、王崇伦等等。他们无一例外的具有一个平凡的身份,拥有一份可贵的热忱,这些正是挣扎中的中国所需要的。

不可否认,这些劳模身上的确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他们在基层岗位上默默无闻,只是埋头苦干。其实,这种精神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人人焦虑地患得患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逐渐变得自我。

犹记得评剧电影《刘巧儿》中那段唱词,“上一次劳模会我爱上人一个,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赵振华不是钻石王老五,没有别墅汽车,但是却深得女性的喜欢,就因为他脑门儿上刻着俩字 “劳模”。在那个时代,好好工作能获得荣誉,还能虏获美女芳心,何乐而不为。

60年代,中国大踏步“左”转,还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这个时候的中国有些躁烈,有人对政府有些失望,但也大多是敢怒不敢言。好端端的一个新中国,顿时饿殍遍野,人人勒紧了裤腰带还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暗地里不满的人数不胜数。

这个时期更加需要一种凝聚力,雷锋和焦裕禄诞生了。这些人以最惨烈的奋斗方式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努力工作才是硬道理。这批人的出现的确感染了很多人,他们所具有的一种悲剧式结果感动和刺激了一些人,于是像王杰、刘英俊、蔡永祥等英雄式模范雨后春笋般一夜林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