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三 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

如果说中国在50、60年代有些大事件不得不提的话,两弹一星绝对列位其中。科学研究应该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中国再往“左”转也好,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做到岿然不动。当然,这些科研成果到头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是那些研究员本身所具有的执著精神和简单思维决定了科研过程的与世独立。

不管是劳动凯歌高奏的50、60年代,还是信息化的21世纪,研究员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都不曾改变。

不得不佩服当时的新中国,在刚刚成立,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经费紧张、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旧能完成这些研制,的确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精湛的管理技术。

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在1958年9月诞生,由苏联援建。在此之前,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武器,包括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样品和图纸资料。

显然,苏联的举动是在向美国示威的同时试图控制中国的军事,中国领导人颖悟绝伦,怎么会摸不清这其中深意。但是,中国需要这种技术,于是,国家领导人决定先得到技术,再与苏联周旋。

这个新成立的研究基地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隶属二机部和科学院,所长是享誉全国的钱三强。这就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老祖宗,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958年7月,赫鲁晓夫的访华彻底暴露了其真实意图,他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舰队联合。毛泽东主席一口拒绝,于是,苏联开始无限期的拖延两国达成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苏联一开始还找点借口来拖延实现协定的时间,后来干脆直接拒绝向中国提供教学模型和相关资料,并单方面中止了协约。当时有个大背景不能不提,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与苏联正在进行交涉,商讨有关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苏联正好以此为借口来撕毁与中国的协定。

中国失去了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力量,除了依靠自己别无他法。更何况苏联还讪讪地嘲笑“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铁”。就是为了争口气,也必须赤手一搏。

苏联专家在短时间内陆续回国,留下毫无经验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自食其力。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确是中国最难过的一个阶段,天灾人祸一起来。但是,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研工作者仍然立下誓言,要用8年的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事实上,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见过原子弹。一切都要边摸索边进行,从开始的探矿采矿、分离铀、铀浓缩,到后来的核装料、引爆装置、中子源、反射层和外壳设计,这些高端技术都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娴熟技能才能做到。这些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全方位知识的工作,不是靠说说就能完成的。

所长钱三强和还在国外的周光召,开始四处网罗人才,在短短几个月内召集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这些人本着一腔爱国热情来到了研究院,着手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制造。苏联的绝情绝义没有影响中国武器的发展进程,反而研制时间要比苏联和美国短得多。正如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也是有智慧的民族,没有什么力量能压服我们,也没有什么事情能难住我们。”

关于这段历史,恐怕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谁都知道原子核科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美国之所以在世界称王称霸,除了经济发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拥有全球一流的武器装备,其中就有备受争议的核武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