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1)

三 神坛上的不朽英雄:对雷锋的时代解读

红色偶像沉淀在人们的记忆里,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经典。譬如国际知名的红色偶像切?格瓦拉,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在死后成为流行文化的标志。他的戴着镶金星帽子呈45度角仰望的头像,被放在了T恤衫上,成为叛逆摇滚青年的大爱。马拉多纳把他的头像纹在肩膀上,NBA的纳什在全明星赛期间还要抽个空看看格瓦拉日记。

很多时候,偶像还是那个偶像,只不过人们看偶像的心情变了。

说起格瓦拉,他在中国,名气远比不上另一个红色偶像大,那就是雷锋。有人开玩笑地说,穿着格瓦拉头像的大T恤往街上一站,十有八九会被人调侃:“你衣服上的,是雷锋吗?”

雷锋可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他在中国的地位,就如格瓦拉在阿根廷人心中的地位。雷锋是20世纪5、60年代中国最灿烂的一个名字,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个偶像,他的知名度、号召力绝不亚于现在任何一个精英、明星。关于雷锋的纪念活动在几十年里几乎未曾中断过,即使在今天,在偌大的中国,人们也很难找到不知雷锋是谁的人。

雷锋刚好可以被当成他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集合体。像大多数青年一样,雷锋出自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切身体会到新中国的温暖,他恪尽职守,甘做革命螺丝钉,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雷锋就是20世纪5、60年代的阳光青年,在短短的22年生命里,雷锋没有做过什么开疆拓土的大事。曾有一些记者想给雷锋拍纪录片,而在了解了雷锋真实的生活状态后,打消了这个念头。雷锋实在太平凡了,他的“丰功伟绩”无非是帮老大娘提东西,帮战友补被子,把省吃俭用下的钱捐给困难户

用今天的话说,雷锋是地道的平民偶像。

雷锋在1959年12月参军,是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战士。1960年,雷锋被评为节约标兵,而当时的中国正苦于经济困难,全国各地都在提倡 “勤俭节约”。沈阳军区的几名记者把雷锋写成忆苦思甜的典型。这篇报道被送到了大名鼎鼎的新华社,雷锋就这样出名了,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对象。不断有单位邀雷锋做报告,不断有媒体对雷锋进行采访、拍照。在雷锋生活的年代,胶卷是金贵的东西,普通人难得照一次相,而雷锋却留下了数百张照片,可见雷锋在当时是多么受关注。

偶像总是应时而生,应时而灭,雷锋却是一个例外。1962年夏天,雷锋在工作时发生意外。学雷锋的浪潮却没有因为雷锋的离开而终结。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对雷锋的题词。接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也都发表了对雷锋的题词。

如此多的领导人会为一个已经去世的小战士写题词,实在太不寻常了。今天别说题词,一个偶像哪怕跟国家领导人见个面,说几句话,都会被登上报纸头条。在1963年,学习雷锋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地学习模范,学雷锋活动就被巧妙地和拥护毛主席联系在一起。

那在党政军中都举足轻重的罗瑞卿提醒人们,雷锋之所以是一名伟大的战士,就在于他读毛主席的书,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顺着罗瑞卿的逻辑,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向雷锋学习就是要听毛主席的话。

雷锋被打上了“忠于毛主席”的烙印。雷锋是出生在旧社会的苦孩子,雷锋从一开始就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看待党,这点和那时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很具有典型性。

中国文化强调“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的心会很自然地转化成忠诚,雷锋对中国共产党忠心耿耿。对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这种忠诚都是无价之宝。学习雷锋和中国的政治运动有天然的结合点。1959年,林彪当上国防部长,发起军队政治化运动,大幅提升了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地位,军队开始向其他领域施加影响。1963年,中央各部都成立了政治部,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