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南疆烽火(3)

王骥基本上按“五五制”的原则改编属下军队。5人增加5倍,成为25人,设为一队,队长居中以指挥四面;5人增加50倍,成为250人,设为一营,先以125人分布四隅为奇兵,再以125人为正兵,出奇兵时则正兵不动,互相照应,前后左右之人要全部听从处于中间的营官的调动;五营共2500人为一师,以1250人分布四隅为奇兵,再以1250人为正兵,相机调遣,专听中军主将一人之令。也就是说,中军主将、营官、队长、伍长皆居中以命四隅,层层监督,能将上级意图贯彻到基层的每一个人,这样,指挥官在作战时就会犹臂使指,运用自如了。

过去明军卫所的将士世世代代居于驻防地段,且耕且守,传统的编制是以10人为小旗、50多人为总旗、100多人为百户、1000多人为千户、5600人为卫。因为战时会根据需要从不同卫所抽调数量不等的兵源,所以战时编制与平时编制有很大区别。就算是战时的编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是各有各的特点,而王骥创新的战时编制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意味着取代明军卫所传统的编制。

南下的明军,战时使用的火器仍然是神机铳炮,其中常用的是能够发射利箭的神枪系列产品,例如九龙箭(又称“九龙筒”),这种武器是以9支箭装入铳内,点燃引线,则九箭齐发。

1441年(正统六年)10月16日,明军到达金齿,招降了驻守在该地的思任发的部分手下,接着又兵分三路进军。东路军有3万余人,在参将冉保等人的率领之下,向细甸、湾甸的水寨前进,经过镇寨,转攻孟通;中路军共2万余人,主帅是王骥及蒋贵,他们率领水师在上江击败思任发的伏兵,斩首千余级,并包围其山寨据点;西路军则由左参将宫聚率领,从下江夹象石地区出发策应。

11月9日,三路明军会师于王骥等人的驻地上江一带(今保山县西北怒江西岸),向敌军盘踞的山寨发起猛攻时,却遭到火铳、弩以及石块的阻击,一时难以奏捷。

明军过去在西南山区作战,攻坚武器主要是七梢炮。七梢炮是一种人力操纵的抛石机,曾在平江之战中露过面——这些前文已经提过了。使用这种武器需要二三十人。通常在敌人固守的山寨周围安装,立起来就打,比较方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