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解密奇迹(8)

4. 指挥调度

由 于空 中 喷 洒药 物 的飞 机 , 和众 多 在 抗震 救 灾中 执 行其 他 任 务的 飞 机同 时 进行,多种飞行交织在一起,对飞行安全都互相构成了威胁,增加了指挥调度上的难度,是对震后飞行指挥工作的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避免与其他空运飞机,特别是机场上空起飞降落的飞机冲突,我们采取了从飞行高度上、飞行时间上区分的方法。先谈规定作业区域的飞行高度。当然,飞行的高度 低了不行,因为飞机在低空飞行会与地面的障碍物相撞;高了也不行,飞高了与执行其他任务的飞机有冲突。因此必须科学安排,因地制宜,不同的作业区,采取不同的 高度进入作业。在时间上,特别是机场上空及附近地区飞机起降频繁的地方,多采取在早、晚时间进行,以避开飞机起降高峰。

此外,指挥员还必须严格掌握飞机在作业区的天气情况,一般应选择天气稳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天气一定要符合每一位飞行员的技术标准。在作业区域内主要应掌握危险天气的发生,以及山区飞行天气变化大的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强下降气流 对飞行的影响。强下降气流可以使整个飞机迅速下降而出现事故。再就是地面能见度对飞行的影响,因为极差的能见度,会使飞行人员视线模糊,对地面看不清,判断失 误,来不及处理,而发生与地面建筑物相撞的事故。

其沟通的方法除与专业气象人员联系以外,主要是通过无线电直接与作业飞行人员对话,直接掌握作业区天气变化第一情报及信息。

因此,对这类飞行必须保持通讯联络不间断。由于喷洒杀虫药物作业区域的飞行高度太低,有时无线电声音很小,甚至会中断而进入通话“盲区”,这些都只有在指挥员的意料之中,才能有效应对指挥若定,所以通讯必须保持畅通,发现问题及时果断 处置,保证每架飞机的绝对安全。

5.大灾之后无大疫

卫生防疫工作是抗震救灾工作的继续,是为了不让“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历史的悲剧重现,而展开的在一个战场上的二次生与死的斗争。

这是一场异常严峻的“战役”,大地震劫难后的城市,人民的生命是否再度遭殃, 就系于这一役;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役”,因为狡猾的对手,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隐约“侦测”。而用飞机这个庞然大物与之较量,是否也有点像高射炮打蚊子的味 道呢?值吗?

答案不容置疑,这也是对“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规律的挑战,一场规模空前宏大 的“战役”如天空神兵向地面发威,地面上数千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卫生防疫人员率领百万民兵参战,整个灾区,从天空到地面,从城市到乡村,无处不是消灭蚊蝇的战 场,无处不在飞腾药雾的云烟……

战役的结局,令人十分欣慰,凶恶的“敌人”——传染病菌,被防疫工作大军“直捣黄龙”,围歼得干净利落。“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规律被彻底打破了,其发病率控制在正常年份以下。我军第二年从生活到军事训练一切正常,没有两样。全市居民安 康无忧,全力投入震后重建中。一座灾难过后的城市,就此转危为安,这不能不说是唐山抗震救灾中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防化部队出动洗消车,医务人员身背喷雾器,在断壁残垣中喷洒药物。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还下令调农用除害灭虫飞机急赴唐山……震后防疫打的是一场立体战役,从当年8月5日开始,上海、甘肃等地21个防疫队、1300多人先后到达灾区,共调动疫苗100多万份,军用防化消洒车31台,喷雾器5.1万多具,杀虫药176吨,消毒药240吨;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230多台……反复对唐山进行大范围的空中和地面喷洒。85平方千米的唐山市区被药物覆盖了一层,从根本上消灭了瘟疫孳生源地。

1976年8月底,唐山控制了肠炎、痢疾。夏秋两季,还发放了50万份“痢速宁”、5万份“乙脑二号”注射液。震后第一个冬春,唐山成人和儿童分别接种了流感疫苗、流脑疫苗。1977年,全市各种传染病发病数比上年同期下降71.02%。大地震过后的30 多年间,唐山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出现疫病的流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