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序(3)

正如毛泽东所说,“胡柳坡正面突破不成”,战争打得惨烈,进攻并不顺利。梁军结成强大的阵势,稳步前进连营数十华里。李存勖率领“银枪效节营”当先陷阵,横冲直撞,扫荡梁营,反复冲杀,往返十余里。后梁骑兵王彦章部不能支持,逃往濮阳;晋军的辎军部队这时正在西边,与王彦章的骑兵突然遭遇,一哄而散,却冲进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的阵地,自相践踏,致使周德威父子阵亡。

后梁军队,组织反攻,从四面八方向中央集结,士气大振。战场中有一座土山,已被梁军抢先占领,贺环占了地利。李存勖对左右将士说:“今日得此土山就能取胜,我跟诸君一道把它夺回来!”于是带领骑兵率先发起仰攻。李从珂、王建及率步兵紧随其后;争山之战取得胜利。傍晚,又一鼓作气,趁梁军饥饿、疲惫。李存勖连续作战,终于取得胜利。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乘虚而入,卒以成功”。但就结果而言,这一仗双方损失士卒各自三分之二,都受到重创,已经无力再战。何况李存勖还损折了大将周德威,实在损失惨重。毛泽东从战术方面着眼,赞扬的是李存勖“大迂回”的打法。而这种打法的实质是在条件不利时与敌人兜圈子,牵着敌人的鼻子运动,等到捕捉到有利战机,及时发动攻击,消灭敌人。毛泽东对这种战术的运用,可以说神乎其妙、炉火纯青。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指挥红军,趁湘桂之战的有利时机,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宁冈等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此后朱德上了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力量进一步壮大。这时候井冈山有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名叫“朱老聋子”,长期和官兵作战中,总结了一套经验,叫做:“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借鉴了“朱老聋子”的经验,创造了一套“迂回战术”,编成口诀说:“赚钱就来,折本不干;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绕,绕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后来,又进一步升华,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在这一战术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李存勖在胡柳坡之战中,运用的战术基本上与此同类。千古同心,难怪毛泽东大加赞赏了。

也可能是出于“英雄相惜”之意,毛泽东对李存勖战术运用成功之处大加赞赏;对于其战术之误的批评,也充满婉惜之情。

公元922年,李存勖率兵攻打镇州,命其大将李存审、李嗣源据守德胜。这时候,契丹受王郁的挑唆,说镇州金银珍宝无数,美女如云,于是出兵侵犯幽州,企图从背后袭击李存勖。这时晋腹背受敌,不少将士惊慌恐惧,有的主张退回魏州;有的主张解镇州之围,退兵井阱,暂避锋芒。郭案韬劝李存勖说:“契丹受王郁引诱,这次南来,完全是为了金钱美女,并非真要救援镇州。大王屡次战胜后梁,威震天下,契丹听说大王亲征,一定胆怯。只要能打败他的前锋,非逃走不可。”李嗣昭也说:“大敌当前,我们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以免动摇军心。”李存勖坚定地说:“帝王兴起,自有天命。如果上天注定,契丹又能把我怎样!我以数万之众就平定山东,今日一遇蛮夷就退避三舍,还有什么面目威临四海!”于是亲率五千铁甲军迎击契丹。结果大获全胜,生擒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而还。

这一仗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耶律阿保机败走退兵时,李存勖发现契丹兵留下的营帐,铺在地上的稻草,圆的圆,方的方,整整齐齐,没有一根零乱,认为中原部队军纪素养,远远比不上契丹。于是只派骑兵二百人跟踪追击。告诫说:“契丹一出国境,你们就回来!”可是,这支骑兵自恃骁勇,出境追击。结果只有二人逃回,其余全部被俘。

不难看出,追兵被俘,为全胜之局造成缺憾,完全是由于李存勖看到契丹兵训练有素,心生胆怯,追击只是作作样子,并不是真要穷追猛打、除恶务尽的错误决策造成。但毛泽东仅仅批了两个字:“太少”。这种批评,太多的只是婉惜,感到美中不足,稍有遗憾,毫无指责之意。言外之意,若不是只派了二百骑兵,如果是两千、三千岂不大妙?

李存勖仗打得不错,无愧于“英雄”、“奇儿”的称号。但血战十数年只当了不足四年的皇帝,便在内乱中丧生。对于这一点,我们多么希望毛泽东站在伟人的高度,挥如椽史笔加以评点;可惜他没有只字留给后人。

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经把李存勖当做典型例子推荐给后人。他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无限感慨地对人们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得出结论说:

“‘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可见,欧阳老认为李存勖的灭亡,是咎由自取,是犯了胜利后骄傲自满的错误;因为骄傲自满,而被身边宵小伶官、宦官迷惑,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的见解,部分与欧阳修相同:“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狥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乱牝鸡司晨。”除此之外,薛居正还指出了李存勖几个致命错误:

“靳吝财货,激六师之愤怒;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简言之,以上错误共有三条:一是吝啬,舍不得奖赏三军,引起将士愤恨;二是横征暴敛,不关心人民疾苦;三是诛杀无罪功臣。薛居正说得不错,这三条有了一条就足以亡国,何况李存勖占全了各条。焉有不亡之理!这只是一家之言。李存勖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后人考证。据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问过身边大臣。有人告诉赵匡胤,庄宗之亡是因为“赏赍无节,威令不行。”赵匡胤感叹道:“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此诚儿戏。”这便与薛居正所说“靳吝财货,激六师之愤怨”大相径庭了。

总观上述各家之言,我觉得胜利后骄傲自满,不关心民生疾苦才是庄宗身死国灭的根本原因。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说,“及庄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饥馑,不三、四年,以致颠陨其义无他,盖赋役重而寰区失望故也。”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很难由几个人的寥寥数语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还是让历史人物回到他生活的历史环境中,以他自己的所做所为,语言行动来做出诠释为好,这样便于更多的人来作出评判。这便是我不揣浅陋撰写此书的愿望。

五代时期是有名的乱世。短短五十年间,梁、唐、晋、汉、周此起彼落如转轮;朱、李石、刘、郭你方唱罢我登场。头绪纷烦杂乱,简直无以复加。想在这团团乱丝中理出条理,分出是非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书要叙述的主要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从“三垂冈”到“绛霄殿”的一段经历,为时仅18年,但藤蔓牵绕,难免涉及更为遥远的年代,不然难以说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李存勖仅仅活了四十二岁,当了不足四年皇帝,但他是五代时期除梁以外四个朝代的奠基者,影响可谓深远,因而他的故事不能不涉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这样“乱上加乱”头绪就更复杂了。要把许多纷纭芜杂的人和事说清楚,把其中的事非曲直、历史意义讲清楚,确实不容易。我实在感到汲深绠短,力不从心。但故事既然开了头,只好一段接一段地叙写下去,直到把主人公这个悲剧人物的结局叙述完毕,该收场了,才不得不草草收场。勿用讳言,我是把主人公当做英雄来写的,我认为,至少在灭梁之前他是个英雄。和严遂成及乎是同代人的大诗人袁枚曾经写诗一一罗列他的英雄业迹道:

“三箭高悬太庙凉,一年一战报君王。幽州儿女朱丝系,汴水君臣白马降。初心虽负轻移鼎,国号依然不改唐。生儿如此尚何忧,吴有孙郎足与俦!”

可见“英雄”的称号对于李存勖是当之无愧的了。但英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成功后的骄傲,终于导致身死国灭,这便是他最大的缺陷。因而柏阳先生称之为“半截英雄”。不管怎么说,“半截英雄”毕竟也是英雄。

故事共写了五十回(包括序)。仿效我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体例,每回冠以联语回目。诸公茶语饭后若有闲暇,不妨依次阅读,且听我慢慢道来。看李亚子果“奇儿”耶?“英雄”耶?抑或“半截英雄”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