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7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设备增多,这对电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锂电池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小型机器中,如移动电话、照相机、摄像机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就在1997年,王传福先后开始大量生产镍氢电池并自主研发生产锂电池。
虽然通过镍镉电池,王传福已经赚了一大笔真金白银,但要上马先进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为了筹集生产新型电池的资金,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王传福找到了主投传统产业的香港汇亚基金集团的董事和执行总裁王干芝。虽然,后者对王传福的比亚迪前景很是看好,但汇亚投资委员会认为比亚迪规模太小,不屑考虑双方的50万美元投资额,这样双方擦肩而过。据说,后来,王干芝和王传福2人在去西安的飞机上再度相遇,而此时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可充电电池生产基地。王干芝曾对外表达过自己在1万多米的高空,看着BNP百富勤和工商东亚争夺这块从自己手中溜走的香饽饽,很是遗憾。
同在1997年,当王传福兴冲冲地带着200万元人民币去日本买设备准备生产锂电池时候,日方却开口要500万美元,而且扬言“中国人没办法做锂电池”。
外国公司的不予理睬,迫使王传福不得不自主研发锂电池的生产线。当时,生产锂电池的生产线之所以昂贵,是因为锂电池制造的关键环节包括整个生产线必须位于全封闭的无尘室中。因为细微的灰尘都会造成电池短路,甚至发生爆炸。要确保无尘,工人就需要在一个极其密闭干燥的环境里进行生产,甚至进入那个工作室之前要沐浴净身,而且里面湿度太低,工人最多只能在里面工作两个小时,否则人就会脱水不支。这使得锂电池的无尘制造室价格十分昂贵。
没有多少钱的比亚迪的设计人员“急中生智”。他们发现,真正要防尘的是电池而不是人,所以还原了问题的本质,用200万人民币建造了一套常温下的流水线,设计出一个两端有手套的透明无尘操作箱代替无尘室,这样常温下的工人可以正常工作数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