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亚迪最初的供应商中间,有90%以上是缺乏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基础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电池原材料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电池成品品质的实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时日系电池企业则一直对中国国内低廉的原材料望而却步。
为此,王传福采取延长产品工序的方式来解决,如在供应商无法达到要求的0.1的误差标准时,将产品的允许误差放宽到0.5,再通过增加两道新的工序,将其误差重新收缩到0.1的水平。“当第一次参观比亚迪工厂时,我感到非常震惊”,曾经参观过日本和韩国的全自动化生产线、美林证券驻香港的技术分析师丹尼尔·金说,“而(比亚迪)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为了控制质量,比亚迪把每一项工作分解成基本的任务单元并实施严格的检验规程。
正是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创新型生产线使得王传福在镍镉电池领域里站稳了脚跟。那一年,公司卖出3000万块镍镉电池。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到1995年9月,比亚迪员工发展到300人左右,其总部也从深圳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
1996年,无论是王传福还是比亚迪的其他员工,所有的比亚迪人都感受到这一年非比寻常。三洋阻击战打响第一枪,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之后,比亚迪电池拥有了ISO9001、ISO14001、QS9000以及UL、CE等国际性认证之后,逐渐消除了客户对半自动化生产的品质疑虑。在品质保证下,接下来,低廉的成本无疑成为了它抢占市场份额的杀手锏。到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世界第四位。就这样,凭借镍镉电池,王传福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这距离比亚迪成立才仅仅两年的时间。
有媒体猜测,当时凭借企业家的敏感和技术的无畏,王传福才将电池生产线由资本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全自动及其生产线分解成半自动人工生产线,是为了在战略上实行创新”。但也许,这只是当时他应对资金和设备匮乏的无奈之举。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在创业资本积累时期,活下去是硬道理,王传福再有技术,也得服从活下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