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1)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时间?是遗忘的真相?是衡量的标杆?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每个人心里,肯定都有不同的定义。

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文人为历史下了无数的定义,比如梁启超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形容历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满足传统的资讯服务到个人的好奇或者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塑造,历史的好处自是无须赘言。历史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一门说教艺术,被当做众所周知的历史教训口口相传;而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趣闻逸事,满足人们打听奇闻的乐趣;也不在于一定要把它当做一门多么高深的艺术,需要对史书倒背如流才能懂史做人。

大多数人读历史,是作为一个求知者,怀着一种对历史近乎崇拜的心情去读的。读史首先是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人类的历史,这种渴望能填补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慌,能很大程度构成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其次是生活的需要。历史对我们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临时用什么故事中的策略来现炒现卖,而是渗透在人们的观念中,渗透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种古老的告诫和启示。

从某种层面来说,历史确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观的某些清晰镜像。在中国人的历史观念中,历史都是带有感情因素的,你或者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历史在一天天变动,历史在一次次更改,随着时间的洗礼或史学家、文学家的不断演绎,很多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变幻了原本的模样,唯一留存的便是政治道德的大框架和对一个人的是非曲直、功过评价。

随着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借鉴作用,也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与价值。“以史为镜”并没有错,这本身就是历史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问题在于以什么史为镜?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绝大多数是后代所修,只不过是历史知识而已。且不说修史者所采用的史料是否真实,即使史料真实,修史人受政治因素和时代烙印等影响,就同一问题,史家观点也往往相左,从而形成形形色色不同的历史知识,令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史学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争执是没有对与错的,由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掌握资料不同,却谁也无法说服谁,即便严谨如史实,在史学家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面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