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英国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军费集中到海军建设上。历史上,英国也有过投身陆上争霸的岁月,但到了最后它终归还是走上了海上争霸的道路。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家马汉一针见血道:“即使不能说是全部,至少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地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对于英国来说,其深知海上商业对于自己国家的财富增长和提升实力有深远影响,所以其对海军建设自然是不遗余力。马汉将海权论昭然于天下,而早在几个世纪前,这个观点就已被英国这个海洋国家所洞悉。
可以说,英国的崛起正是因为其奉行了“得海洋者得天下”的原则,这一原则使英国经济得以增长,国家得以繁荣,国力得以强盛。英国为了使本国民众最大、更大地获取好处,它自然有必要竭尽全力排斥掉其他竞争者。马汉认为,当通过垄断或强制性条令的和平立法手段都不能达到目的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诉诸暴力。暴力可以解决利益冲突,只不过这里面必会有血战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壮大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它的一部军事血战史。再往深了说,英国的海上争霸史中蕴藏着英国,甚至是任何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或借助海洋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秘密。
在英国张牙舞爪,开始向海上霸主的目标迈进时,欧洲诸国无不都在摩拳擦掌。实际上,整个欧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冲突的历史。而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的崛起历程,自当是少不了冲突的剧目。新航道开辟,催生了一个全球大国兴起的机遇。这个机遇,让欧洲诸国迫不及待地将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战争的序幕拉开。从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1588年的英西海战意义便不同寻常。从根本上来说,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两个欧洲国家在争夺各自在欧洲大陆的实力排名。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欧洲诸国豁然开朗:谁应该凭借什么方式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