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勾心斗角(1)

当战场上的血腥厮杀结束,接下来的便是在谈判桌上的斗法。当初,欧洲帝国主义者们满心渴望战争,其实无非就是等待战后谈判这一刻的来临。或者说,它们都在等待着重新瓜分世界。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巴黎北面瓦兹省的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站的一节车厢中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或称《康边停战协定》、《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从协约签订之日起,交战双方都必须偃旗息鼓。同时,按照协约所规定的,德军还得在协约签订后15天内撤出其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在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军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的时候也要返回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与当时参战国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在一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三军的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

显而易见,根据《贡比涅停战协定》的具体内容,一战无疑是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这个“告终”却并非是指战争的终结、和平的到来。贡比涅停战仅仅是解除了德国的武装,接下来世界所要面临的是被列强重新瓜分。当时,主持停战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福熙的一句“停战不是和平”表现的是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们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

事实上,如果说现实允许,福熙很乐见战争继续下去,用战争来“灭亡”德国——法国于欧洲大陆的心腹大患,这是很好的结果。在交战双方酝酿停战之初,法国的这种“以战争灭亡德国”的想法就表现得很明显。而在德国政府谋求与协约国和谈时,德国的低姿态也与法国的高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签署停战协定的前几天,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打着白旗来到了谈判地。当时,福煦对德国人的来意是心知肚明,不过他却明知故问“你们来干什么”?在德国人回答“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时,福煦则说“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面对福煦的发难,德国人也是无可奈何,谁让自己是“败寇”呢!正如他们所言,战争“无法继续打下去”了,他们只能请求福煦提出停战条件。就是这样,几天后《贡比涅停战协定》出炉了。

停战了,可法国“灭”德国之心不死。为此,协约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法国自然是希望大大削弱德国这个竞争对手,但英国则不然,它可不愿意看到法国的力量过于强大,欧洲大陆的“均势”被破坏。为此,英国拉上美国,一道在一定范围内“保”德国。他们的理由——必须让德国成为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也让法国无可挑剔。毕竟,“红色”的俄国也是法国的心头大患。就这样,协约国为了“以德制俄”,允许德国留下一定数量的军备。

这些不过是帝国争斗的冰山一角。在《贡比涅停战协定》签订后不久,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好戏开场了。可以说,相互厮杀了几年,战胜国就是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为了吞并世界,美、英、法、意、日等主要战胜国于1919年1月18日的那一天,在法国巴黎齐聚一堂,开始历时一年之久的巴黎和会——签订掠夺性和约、建立凡尔赛体系的分赃会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