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欧洲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

1914年6月28日,欧洲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阳光灿烂。

那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驱车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当汽车途经一个繁华街口时,忽然响起枪声。两声枪响后,大公夫妇均中枪身亡。不久,刺客——一名塞尔维亚人被抓捕归案。刺客名叫普林西普,他之所以要刺杀大公夫妇,完全是因为斐迪南大公是个主张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的帝国主义分子。普林西普过激的爱国行为,显然给了奥匈帝国一个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借口。

事实上,暗杀事件发生前的欧洲,本已是一片鹤唳风声之势。欧洲乃至世界已经处于战争的阴霾之下,挥之不去。那时的欧洲已经分为两大阵营——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的“同盟国”,由法国、英国和俄国三国组成的“协约国”。互为对立的两大阵营,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随时就会兵戎相见。

欧洲这种一触即发局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19世纪70年代初,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不惜与法国大打出手。一场战争下来,普鲁士大获全胜,而德意志帝国也由此建立。而法国呢,它不仅失败了,而且是惨败——战败的法国最后不得不割地赔款。这样的结果,让德法两国结怨更深。

为求自保,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采用了纵横捭阖的策略。他本想和奥匈帝国、俄国结盟。殊不知,这个同盟却先内讧了——俄国因巴尔干半岛的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了利益冲突。如此一来,德国只能二者选其一。最终,奥匈帝国成为了德国的盟友。与此同时,俾斯麦又看上了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有利益冲突的意大利。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三国同盟”。作为被德国一脚蹬开了的俄国,在得知德奥结盟后十分愤怒。最终,俄国在1892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法国、英国、俄国,它们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力量的威胁而再次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与“三国同盟”相对立的“三国协约”。

所以说,战争的种子早就深种,萨拉热窝事件不过就是欧洲火药桶的引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其实,一战的发生,怎么看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刚刚进入20世纪,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就开始了激烈的军备竞赛。1900年,德国大张旗鼓地发展海军,对海军规模大加扩充。对此,英国很是紧张,为了保持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从1905年开始,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德国不甘落后,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倍感压力的英国不得已,遂采取“以二对一”的海军政策以相应付。所谓“以二对一”,即英国要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的两倍。激烈的造舰竞赛,不过是两大军事集团互不相让的一个表现。

事实上,审时度势,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兴起之际,欧洲诸国要保持优势也不得不“争”。而这个“争”,既体现在欧洲本土,也体现在欧洲之外广袤的殖民地上。

先说说欧洲诸国在欧洲以外的争夺。环顾整个欧洲,在德国崛起前,欧洲大陆也算得上是“均势”状态。当欧洲的各路神仙眼巴巴地看着德国日益壮大,甚至还加入到与自己争夺殖民地利益的队伍时,欧洲的是是非非就更加多了。德国成为英国、法国等欧洲“老资格”国家的眼中钉,说白了,就是因为其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这无疑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的原有利益。比如,德国因觊觎摩洛哥的利益,就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