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苏宁全国经营视频例会结束时,张近东留着眼泪称赞苏宁的员工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救助精神,表示在向灾区人民捐款的同时,也必须对受灾员工进行慰问和帮助。他宣布向四川灾区员工拨款100万元成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受灾员工家属的慰问,以及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优秀员工的奖励。一位苏宁都江堰的员工在地震当天舍己救人救助了一对产后母子,获得了最高奖励。
当然,所谓慈不掌兵,张近东并非只靠温情来成就霸业。他在苏宁处于不容置疑的"家长"地位,没有人能够替代,更像是一位开明专制的统帅。
在具体工作中,他的锋芒和严厉时不时会突然冒出来,一改人们对他温和的印象。当年,当国美老板黄光裕不无挑衅地放话称下一个收购对象将是苏宁时,张近东在公开场合针锋相对:"中国现在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能买得起苏宁!"
苏宁员工在家电零售行业都是出了名的操劳,加班至深夜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原因在于老板的身先士卒。张近东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苛责,要求员工做的自己力体力行。苏宁创业之时,张近东每天都在忘我工作,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空调旺销的时候天气都很热,张近东在脖子上裹着毛巾站柜台,一边擦汗一边向顾客推销产品,还兼当搬运工,里里外外张罗忙碌。
苏宁如今已经做大,事情更为纷繁。张近东至今仍保持着一周七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每年至少要开200个内部会议,平均一两个小时,长的要开7-8个小时,下属会随时在晚上甚至凌晨打他的手机。在苏宁,去美国、日本洽谈收购等重要行动都是他亲自去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张近东会感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到街头小摊上去吃地道的风味小吃,因为没有时间。
对自己严格之余,张近东对员工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张近东常常给员工很高的目标,并责令员工完成,如果事情没有做好,肯定会挨批,才不管什么场合与面子,会立即劈头盖脸将批评泼出去,许多员工工作时都战战兢兢的,不敢有丝毫马虎和疏忽。
但同时,往往他的批评是对的,直接撞击下属的心灵。有时,对于付出努力仍然避免不了的问题,等着挨批的人会得到张近东的宽慰。此外,员工的辛劳会得到适时的回报。苏宁成功上市后,与其他很多把股权牢牢控制在自已手中的家族企业不同,张近东便将自己的股权稀释到40%左右,以"股权大派送"的形式实现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团队致富"。张近东则宣称"我希望每个员工都有股份"。
有这样严厉、关心人又对事业全力以赴的老板做榜样,许多人也会觉得有奔头,拼命工作,苏宁每个分公司的老总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晚上10点之后也必接手机。苏宁没有强烈的个人控制,但有老板在前边狂热、执着地工作,每一个员工也都必须认真而执着。
与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似乎每个大有成就的人都注定要过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而不是忙于挥霍财富。很多人对张近东的"忙"有些不解,质疑苏宁为什么不引进职业经理人或是自己的亲戚帮忙。
张近东公开表明不在苏宁放权,他认为职业经理人只依靠制度管理,要求人对制度、流程负责,不依靠员工的自觉和自我约束。为什么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很多著名的金融企业说倒就倒了,核心问题是那些大企业是分散的股东架构、职业经理团队运作,但是他们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的热爱,只是考虑短期利益,一旦碰到问题,这种制度缺陷会马上暴露,如果苏宁这么做肯定会出问题。
2005年,张近东以22亿元身价登上胡润中国零售富豪榜第三名,记者问及他在这一年里最高兴的事情时,张近东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在这个行业,有太大的压力,没有什么能使我特别高兴。"
新苏商的领军人物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在我国近代商业史上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地域性商帮的"苏商"形成于清朝中后期,与擅长金融票号的晋商和专注商品贸易的徽商不同,苏商更崇尚实业报国。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对当时的中国人冲击很大,"兵战不如商战"、"实业救国"的口号造就了一代杰出苏商,张謇、荣氏兄弟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很多苏商属于内敛务实型,埋头做事而不声张,作风严谨保守,对外低调而难掩霸气。张近东遵循了这一传统,多年来一直坚持稳打稳扎、自行开店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做企业就像盖房子,要建设百层大厦,打地基这个环节是急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