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谁的交战?(2)

这是新老殖民主义者博弈的结果,是两者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尖锐表现。英法对美国的反对和拆台是始料未及,而美国的强势也让英法不敢再轻举妄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都已今非昔比,原来的两个欧洲一等强国战后已是江河日下。英国舆论将英国首相艾登讥讽为“稻草人”,称其已无力应对纳赛尔的挑战。艾登确实不想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可他有选择吗?一场战争,让艾登以及英国本身都是焦头烂额。最惨的还是艾登,他经过30年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不想却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赔得一塌糊涂。在1957年1月,艾登落寞地辞去了首相的职位,从此销声匿迹于政坛。艾登的命运可以说是大英帝国风光不再的缩影,回想当年,试问全世界有几许人胆敢挑战英国呢?法国的命运不比英国好多少,甚至是更糟糕。这个在二战中差点万劫不复的欧洲大国,元气尚未复原,如何能振其雄风?所以说,遇到埃及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英法勉强出手了,可面对美国的发难,它们则真的是无可奈何。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这是英法两国扮演殖民帝国的谢幕之作。这场战争后,英法两个殖民者彻底退出了中东舞台,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它们将作为新的竞争者逐鹿中东。从某个方面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英、法、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竞争,另外也是英法与美苏争夺中东的霸权之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是在美苏两国都不乐见的时间发生的。在中东燃起战火之际,美国正忙于总统选举,而苏联则身陷匈牙利动乱之中。眼见两国对中东的遏制力有所放松的时候,战争爆发了。战端一开,美苏两国忙不迭地回身处理,不谋而合地均表现出强硬态度,要求英、法、以三国即刻停战。像在英法轰炸埃及的当天,苏联就发表声明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在联合国大会上,苏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联合”,共同对英法两国施加压力。当然,与美国的积极主动相比,苏联对埃及的支持是说多于做。在战争过后,美苏两国都得到了想象不到的好处,从此这两个大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了中东的事务当中,而中东的局势愈发变得风云激荡。

相比之下,英法两国则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了失败。其中英法两国最大的败笔,在于战事结束后它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自己再也无力把持什么。

对这场战争的配角以色列来说,战后所面对的局面还算不错。以色列起初参战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从战后的结果来看,其目的虽不是完全达到但也算有所斩获。首先,以色列在亚喀巴的航行将不会再受阻。另外,由于联合国部队驻扎在沙姆沙伊赫和西奈半岛的停战区内,埃及的袭击部队就无法再潜入以色列境内,这样也可暂时卸下心头的大石头。苏伊士运河战争还使得以色列国防军从此声名大噪,扬名天下。可见,以色列这个买卖做得还是蛮划算。

要说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就只能是埃及了。虽然它在军事上也遭到了挫败,但它最终还是实现了运河国有化。当然了,对埃及的胜利美苏两国和国际舆论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有着美苏这两个能决定战争命运的局外国,苏伊士运河战争才最终朝着埃及利好的方向发展,这对埃及来说是件大大的幸事。

毋庸置疑,苏伊士运河战争开创了中东的新局面。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这场战争的结果的:“我们与中东处在一种极端紧张的状态中,因为俄国的地位加强了,西方的势力削弱了,而纳赛尔比以前的威胁则更大了。在中东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危险和困难的时代。”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