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这将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品牌国际化,避开品牌壁垒呢?仅仅从我们的邻邦日本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不少经验。
首先,中国企业要像日本大企业一样明白品牌建设的目的。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说,高质量产品与个性的品牌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具备的基础要素。而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而不是发展,这样的初衷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应该把品牌培育当做一项工程来做。
其次,中国企业要像日本大企业一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中国名牌产品商标中,近50%没有在美国、加拿大注册,近80%没有在澳大利亚注册。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黄晖博士认为:“知识产权纠纷已经逐渐成为国外企业为中国企业设置贸易壁垒的一个新形式。”品牌权是企业的生存权,只有加强品牌产权意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再次,中国企业要像日本大企业一样认识到品牌建设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海尔在国际化过程中,为了让世界接受这一品牌付出了巨额的成本。为了打开日本市场,海尔花了1亿日元用于路牌广告宣传,以提升海尔品牌在日本的知名度;为了扭转美国人眼中海尔只是一个低端品牌的误读,海尔不得不投巨资在美国设厂,以使海尔的品牌国际化。国际化的联想不但为更换品牌“Legend”为“Lenovo”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了实施以赞助国际奥委会为契机的品牌推广计划,联想为此支付了6500万美元现金以及将近3~5倍的配套营销成本。
最后,中国企业要像日本大企业一样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品牌国际化策略。海尔积极推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本土化”,逐步形成国际化的雏形。澳柯玛对内推行品牌战略,对外选取了OEM方式,逐步掌握了国际一流的技术与标准。即发、华金、海珊等服装企业,则依托几大客户定牌生产和贸易代理,走上了外向型发展道路。
品牌是企业国际化的旗帜,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日本从品牌做起,进行了30余年不懈地努力,逐步使欧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接受了“日本制造”。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东芝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紧随日本之后的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倾尽国力培育大企业,现代、三星、LG等品牌不断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息,逐步为世人所认知和接受。
民族品牌重如泰山,是民族经济的脊梁,是民族自信的象征,承载全球华人的光荣与梦想。只是,我们国家还要多久,才能拥有更多自己的世界品牌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需要继续上下而求索。
互不团结,无法一致对外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中国企业的不团结:五个中国华人在马德里一条街上开了五家中餐馆。开始的时候,五家餐馆生意都很不错,可是,日子一长,就分出胜负了,其中一家的上座率与营业额远远超过另外四家。于是,落后的四家老板由对手变成了朋友,开始商讨如何撬翻那家先进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先进者果然被挤出了这条街。如此类推,由三而二,由二至一。
最后,四家失去了“阵地”的老板由敌人变成盟友,一致认定那最后的“赢家”最阴险,吃下了整条街的中式餐饮业。于是,联合起来,让“最后的胜利者”也不得不关了门。而最终,大家因为在斗争中泄了元气,均无力占领“空荡的阵地”,中式餐饮就在这条街上消失了。不久,来了两个韩国人,分别开了两家韩式料理,生意都很不错,并且一直经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