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国际上有一个定律:中国进口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世界加工厂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大规模的出口制造业。制造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煤炭、电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为基本保障,特别是产品的原材料,许多都是国内缺乏或必须依赖进口的,如特种钢铁和有色金属。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在已经被瓜分的石油市场上艰难地寻找立足之地。由于受到西方政治和经济的挤压,寻求合作开发或购买中东石油、俄罗斯石油、东南亚石油、拉美石油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近年来国际上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就是托中国需求急增之福,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趋向非常敏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一般会引发价格抬高。国外学者曾撰文夸张地比喻中国经济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撇开正常的供需关系,国际上还有一股势力亦在兴风作浪,污蔑中国浪费了世界的资源,带来了全球的环境问题。反思我们自己,高价购入原材料、低价推销产品,外商拿走92%利润,中国赚极少加工费,大量消耗能源,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差甚远。
我们凭什么去轻视自己的资源呢?资源不是货币,但是未来人们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资源的购买力将远远大于目前以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所代表的购买力。资源不仅具有货币所具有的功能,还具有货币没有的功能。资源大于货币,支配胜于占有。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越多,这个国家就越主动。
与中国制造大手笔贱卖资源截然相反的是日本一直在极度保护着本国资源。日本通过法律和政策、金融支持,鼓励民众到海外购买资源。为了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日本组织各种团体以经济援助为前导,以各种名义向世界各地派遣事业调查团,收集包括资源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以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的形式,主要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对日本公司开展海外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矿山基本建设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
2005年,当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优尼科公司拥有美国稀土的第一大矿业--芒廷帕斯稀土矿山)时,美方提出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中海油必须把优尼科公司下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山卖给美国公司。美国何以对稀土矿如此重视?原来,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高技术武器、高科技电子、激光等几乎都离不开稀土。美国芒廷帕斯矿山是美国最重要的稀土资源地,但美国在2001年停止了芒廷帕斯稀土矿的开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发达国家也纷纷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转而从中国进口),一方面保护自己的稀土资源,另一方面,和日本、韩国等国联手压低中国稀土的价格。美国从中国购入的稀土价格竟然低于其在国内开采稀土的成本!
中国的稀缺资源被以令人吃惊的价格贱卖!从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信、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一些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5%之间。就算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
外国人拿着印着代表货币的符号换走了我们珍贵的资源,一旦将来我们资源短缺,想再重新买回,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假如人家根本就不卖呢?这已经从经济问题变成国家安全问题了。
必须认识到,资源并不是可以无节制地贱卖的。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谬误:我们把宝贵的资源甚至是最具有增值潜力的稀缺资源贱卖,换来最容易贬值的纸币储备起来。
1994年,中国外汇储备为516.2亿美元,当时的黄金价格是384美元/盎司,以购买力计算,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当于134427083盎司黄金。2008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为16471亿美元,当时的黄金价格在900美元/盎司以上,以购买力计算,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当于1830111111盎司黄金。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外汇储备从1994年到2008年2月,增长了约32倍,而能够购买的黄金总量仅增加了约13.6倍!显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掩盖了其购买力下降这一事实。
美元储蓄多的国家的总财富在下降,实际上被掠夺了,直到被美元“买”走所有的实物经济资产和资源的控制权。睁开眼睛看仔细:美元是绿色鸦片!重美元储备而轻实物储备不仅短视而且危险。中国必须尽快觉醒:以最强烈的紧迫感保护资源,尤其稀缺资源、储备资源,这是将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最重要保障。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一度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中国制造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等等弱点正日益凸显。近两年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暴涨,正在大大挤压中国制造的微薄利润,同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更是让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此次金融危机更使以中国制造为根基的出口大为受阻。从保护资源的角度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制造是时候该停下来思考转型了。中国出口的越多,资源枯竭得就越快。一旦中国的资源全面枯竭,中国将可能快速跌为赤贫。这种可能性是多么恐怖!
当今的竞争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单打独斗,而拼得是独立同时协作的集群合力。因为,中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的有力支撑与协作,“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真正崛起,就将是自欺欺人的梦话。
中国企业对于资源的不珍视,一方面源自急功近利的短视,另一方面源自对于资源地位的浅识,资源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原料,而是一种决定企业在产业链中地位的武器。日本人之所以全世界跑着开发资源,不仅仅出于本国能源危机,而是旨在占领产业链上游制高点,掌握在整个产业的话语权。中国企业只把能源实用化,两眼盯在了其使用价值上,而没有看到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