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通天地,变幻无穷极——围棋(1)

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相传,上古时期的帝尧治国有方,开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新时期。然而,有一个人却让帝尧不放心,那就是他的儿子丹朱。

这个丹朱每天游手好闲,还经常招惹事端。丹朱的母亲散宜氏也不放心这个儿子,于是对帝尧说:“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可要好好管管啊!”帝尧想了很久,认为要使儿子不再这样,就要先稳住他的心性,教他几样本事。于是,帝尧对散宜氏说:“你叫人把丹朱找回来,让他带着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散宜氏吩咐几个卫士去找丹朱。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上玩水,卫士们找到他,把弓箭塞给他,并把他带到了平山顶。丹朱并不会射箭,他来到山顶后,认为是父母为难自己,所以坐在那里生闷气。卫士们不断劝他,但他就是不听。这时,帝尧被人搀扶着来到了山顶。看到老父亲气喘吁吁,丹朱难免不忍,但又觉得委屈,便对父亲说:“您这把年纪爬山,还让我打猎,这是为什么啊?”帝尧捏了把汗,怒斥道:“你个不孝子!都十七八了,还不务正业,就不怕将来饿死吗!你这样下去能有什么作为!”

丹朱也有自己的歪理,他说:“兔子跑得快,鸟又飞得高,我怎么打啊?天下百姓听你的话,而且你也把山河都治理好了,我也没什么可做了。”帝尧沉默良久,深叹一口气,说:“既然你不愿打猎,就学学石子棋吧,将来也是会有用处的。”丹朱心想,这石子棋学起来肯定比打猎容易,因为起码不用费力气。于是,丹朱对帝尧说:“这个容易,我一会儿就能学会!”帝尧拿箭在一块石头上刻出横竖十几道格子,然后让卫士们捡来很多石子,并把一半石子给了丹朱。接着,帝尧借用石子的运用解释征战中的作战谋略,丹朱在一边听得入神。直至太阳西下,父子俩还在继续。最后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俩才停下来,下了平山。

此后,丹朱专心地学棋,心性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是没过多久,丹朱便听信一些玩伴的坏话,觉得下棋是一种束缚,还费脑筋,于是又继续游手好闲。到后来,丹朱甚至想利用诡计篡权夺位。他的母亲散宜氏痛心不已,郁郁而终。帝尧也非常伤心,将丹朱迁送到南方,并把帝位禅让给了虞舜。以后史书便有了“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

中国围棋简史

古代人经常用“琴、棋、书、画”来谈论一个人的才华修养,这里“棋”不是象棋而是围棋。围棋最初成为“奕”,它是整个棋类活动的祖宗,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了。史书中有 “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却反映了围棋的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就已经在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当时出现了“举棋不定”这个词,说明当时的围棋活动已经十分常见。

秦统一六国之后,围棋活动曾受到冷待,所以发展十分缓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东汉中期。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逐渐盛行起来。当时,有人将围棋看做一个战场,而下围棋自然就是“用兵作战”。许多著名军事家,如曹操、孙策、陆逊等在疆场和棋盘这两个战场上都是高手。

围棋发展过程中,本身的形制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棋道的增加。魏晋及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样的格局与东汉围棋的完全相同。魏晋过后的南北朝时期,围棋中的棋道增加到了十九道。这时候的围棋棋局与现在用的形制基本上就一样了。

南北朝的文人学士对围棋十分喜爱,并且为下围棋取了个雅名叫“手谈”。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十分重视围棋,并且实行了“棋品”制度,也就是根据人们的棋艺水平划分等级。这也是日本围棋“九段”的由来。

围棋的改革及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围棋的知名度。围棋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逐渐传到国外。隋朝的时候,围棋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宋时期,围棋又经历一次重要的变化。当时的宫廷帝王对围棋也十分重视,所以极力推行围棋活动。当时的围棋不仅限于它的军事价值,更重要的作用是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当时,社会上的男女老少都喜欢上了这种游戏。

唐代的围棋棋局基本都采用十九道了,而且棋子也由原来的方形改为圆形。唐代实行“棋待诏”制度。“棋待诏”是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棋手。这些人都是一流的棋手。棋待诏制度增强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地位。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了南宋。另外,从唐代开始,围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方面。

明清时期,随着围棋的风行,棋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围棋流派。他们通过进行频繁的比赛,使围棋进一步普及。当时还涌现了大批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等等,这表明当时的围棋理论已经高度发达。满清统治者对围棋也颇感兴趣,使得围棋活动在清代也获得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名手。

到了近代,日本围棋发展迅速,大有超越中国围棋的势头。清朝末期,中国棋手与日本棋手之间产生了差距。新中国成立后,围棋国手逐渐成长,不断创造佳绩。如今,围棋呈现中、韩、日三国鼎力的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