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金时代(12)

黄老对西汉治世思想的影响巨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深得魏文侯信任,战功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攻下了中山国。

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克齐72城,以兵家闻名于世,今天世人已经很少注意到乐毅的法家治国思想。

顺便介绍一下燕齐矛盾产生的背景。原来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和某些新儒家一样愚蠢,要学习尧舜虚无飘渺的“禅让”,在苏代等人的劝说下,他竟将王位让给了权势极重的相国子之(“燕王哙让子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结果当然不是儒家所谓的天下大治,两年后,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齐宣王派兵增援,杀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平定了叛乱。齐军也进入燕都,杀燕王哙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这就是燕昭王。从登上王位第一天起,燕昭王就立下了报杀父兄之仇的决心。

言归正传,在乐毅辅佐燕昭王30年里(公元前311年乐毅赴燕,约在燕昭王死那年,公元前279年在燕惠王逼迫下奔走赵),乐毅是如何主政的呢?燕昭王采纳乐毅建议,实行论功授爵授禄,制定严格的法律;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全国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这些措施显然带有浓重的法家色彩!

从乐毅那篇为自己奔赵辩护的《报燕惠王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乐毅的法家思想: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拿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就奖赏他,能力胜任的就举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为魏国出使之机,到燕国献身接受考察。先王格外抬举我,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认为只要执行命令接受教导,就能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辞。”(《史记?乐毅列传》原文: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乐毅变法”的成就是明显的:使得长期大而弱的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进入“战国七雄”之列;可惜的是,燕国的法家政治和魏国一样,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燕国很快就衰亡了。

汉高祖刘邦对乐毅十分敬仰,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刘邦经过原来赵国属地时还特地寻找乐毅的后人,当得知乐毅的孙子乐叔还在时,就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为华成君。

汉初乐毅的后人中还有同属法家的乐瑕公和乐臣公,他们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乐毅死在赵国)。其中乐臣公长于研究黄老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司马迁在《乐毅列传》的结尾简单记述了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这里的“曹相国”就是西汉名相,信奉黄老之学的曹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