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华文明复兴的现实基础(7)

梁启超对中国的西化过程观察得入木三分,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他写道:

“鸦片战役之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拨,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环顾室中则皆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5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内厌”到什么程度呢?谭嗣同在《仁学》中大谈日本皇军乃“仁义之师”,胡适作诗期望中国快快亡国,无论是“亡给哥萨克”还是“亡给普鲁士”都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中国知识分子怀着对自身文明的强烈否定向西学挺进之际,由于自然科学上的巨大突破,西方文明开始走向新的方向——东方。

如果说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只是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里,时间、空间这样的客体与相对于观测者主体的运动速度相联系,相对观察者高速运动的惯性系会发生钟慢和尺缩效应),那么量子论则改变了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观察者会影响电子的表现形式和物理量,主体决定了电子显现为波还是粒子,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物理量,如坐标和动量,都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

1927年玻尔在《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新进展》提了出著名的互补原理。他指出,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定义,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对经典理论来说是互相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互相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主客互系与西方传统主客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迥异。面对欧洲两千多年苦心建立的哲学大厦的坍塌,西方文明显得无所适从,最后连爱因斯坦也成为以玻尔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激烈反对者;后来玻尔在中国史专家汉娜?柯比林斯基(汉名柯汉娜)的建议下选择“太极图”作为族微的中心图案,显然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图案最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喜好空谈、善于故弄玄虚的“易学家”们以为玻尔是在太极图的启发下发现“互补原理”的,抛开这种中式神学不谈,我们发现太极图的确很好了表达了中国哲学思想。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太极图是由宋朝的道士和儒者传下来的,考古学证明,西汉就有了太极图。1995年,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区双包山西汉2号墓出土生活用木胎漆盘200多件,其中Ⅰ式20件(见下图)的样式如下:“敞口,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内为红地,用黑、暗蓝二色绘双鸟戏水。鸟尖嘴,半圆形身,相互对望,地以水波、旋涡纹衬之。图案外周髹红漆,素面,盘壁髹黑漆,用红色彩绘旋涡、菱形、点纹组合的连续图案六组。盘口沿髹黑漆,用红色绘制旋涡、菱形、点纹组合的连续图案十组。盘外壁髹黑漆,朱绘旋纹二周”。四川学者王先胜经过详细考证后认为,这些漆盘是太极八卦盘,其纹饰内涵包括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十月太阳历、阴阳合历、二十八宿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