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女性之为猎物

那位最天真幼稚、缺乏经验的妹妹,可以说是天真女性的范本。她会暂时被她心中的猎杀者所捕获。但是在最后,她会重获自由,变得更加睿智、更加强壮,一眼就能认出猎杀者的原形。

即使是已经有了一定年纪与经验的女性,也有可能还没有完全学会辨认心中的猎杀者。她可能已经无数次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但却因为缺少指引和支持,一直没能完成这个学习过程。

这就是故事的价值所在:提供清晰的指引,让我们把之前未完成的心灵工程进行到底。“蓝胡子”的故事对所有女性都具有价值,无论她们是处于年轻天真的阶段,刚刚开始接触猎杀者的形象,还是已经为它所困扰多年,最终决定跟它来一场决战。

故事中的那位妹妹代表了精神世界中的创造潜能,这潜能将来会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旺盛生命。但在故事里,她的成长过程经历了曲折:她同意成为邪恶的蓝胡子的猎物,因为她还没有学会分辨他的本质,并对它加以拒绝。

在心理层面上,年轻的女孩和男孩们对他们自己可能会成为猎物这一点,往往是浑然不觉,仿佛这方面的意识完全处于沉睡中一样。如果我们生来便清醒的话,可能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很多,痛苦也会少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生来都只是“原基”,就像是细胞核中央的那一小团遗传物质;在生物学中,“原基”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具有生长、改变潜力的”。原基内部所包含的物质假以时日,会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加速原基发育的过程。“蓝胡子”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一过程——觉醒和学习的过程。那位妹妹答应嫁给一种她觉得十分“体面”的力量。在传说故事里,“结婚”往往代表着追寻一种新的状态,翻开精神世界新的一页。

然而,她把自己给愚弄了。一开始,她对蓝胡子感到恐惧,处于小心提防的状态。可后来,只因为在树林里度过了一小段开心的时光,她就忽略了这本能的恐惧,对他信任了起来。几乎所有女性都至少经历过一次类似的过程。她说服自己:“蓝胡子其实并不危险,只不过是跟常人有点不一样而已。我真是够傻的,为什么要因为他胡子的颜色就对他那么害怕?”但事实上,她的野性本能已经嗅出了真实情况,知道那个长着蓝胡子的男人是致命的,只不过这个本能被她的天真心理压制住了。

在尚未建立成熟判断力的年轻女性身上,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平常了。她就像是一只没有父母的小狼崽,高兴地在林间空地上自顾自玩耍,丝毫没有注意到在阴影的掩藏下悄然逼近的猞猁。而跟自身的野性天赋切断了联系的成熟女性,因为几乎听不见心底里的警告声,所以也同样会不加防范,微笑着迎上前。

你或许在想,这一切究竟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在动物世界里,小狼崽可以从父母那里学习辨认猎杀者的能力,而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和指引,它很快就会成为别的动物的口中食。事后想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愿望:希望一个闪光的身影在夜晚爬进我们心灵的窗户,给我们一个惊喜。就算他们脸上蒙着面具,嘴里叼着锋利的匕首,肩膀上扛着一袋金币,我们也会相信他们,只要他们解释说自己在银行工作。

就算有父母的智慧指导,年轻女性也可能在同伴、文化和心理压力的影响下,迷失了本性,于是不惜冒险地去尝试着自己发现事情的真相,特别是在12岁以后。我接触过的许多十几岁的女孩子都相信,世界其实是美好的,只要她们自己做得足够好。而这总是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条毛发斑白的老狗。我想要用爪子挡住眼睛呻吟,因为我能看见她们看不见的东西,并且我知道,她们一定会坚持跟猎杀者发生至少一次的接触后,才会从梦境中清醒过来。

在生命初期,我们作为女性的视角总是非常天真的,对情感层面的理解总是很肤浅。结果,我们往往会让自己陷入混乱困惑的状况之中。我们的天真决定了我们只能看到表象,看不到掩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

当母狼要离开幼崽外出狩猎时,如果幼崽试图跟上来,它就会冲它们龇牙咧嘴,假装非常生气,直到把它们吓得夹着尾巴跑回窝里为止。它知道幼崽们还没有学会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别的生物,不知道哪些是危险的猎杀者,哪些不是。它将来会教给它们这些本领,但是在此之前,它会保护好它们。

女性也像狼崽一样,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会分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危险。许多女性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指导,就像母狼会给予自己幼崽的指导那样:如果它块头比你大,并且表现得有威胁,就逃走;如果它比你弱,考虑清楚你想做什么;如果它病了,不要碰它;如果它有针刺、毒液、锋利的爪子或是牙齿,退回去换条路走;如果它闻起来很不错,但却被放在钢铁般的尖齿利牙中间,那么从旁边绕过去。

故事里的那位妹妹不仅天真幼稚,对自己精神世界中潜匿的猎杀者毫无知觉,并且还受到了自我层面上快感的诱引。为什么不呢?我们都希望一切都非常美妙。每个女人都想骑着鬃毛上挂满铃铛和绶带的白马,在繁郁青翠的森林中奔腾。所有人都向往着人间天堂。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在自我的层面上幻想天堂般的生活,再加上天真幼稚,那我们不但无法得到满足,还会成为猎杀者的食物。

事实上,像这样答应“嫁给怪物”的过程,往往在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通常是在5岁之前。她们会被教育在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的时候,说服自己这其实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认清这种不理想的事实。这就是故事中的那位妹妹会告诉自己“他的胡子似乎也没那么蓝”的原因。从小接受这种“对别人好一点”的教育,会导致女性忽视内心本能的声音,就这一意义而言,这样的教育其实会让她们更容易向猎杀者屈服。想象一下,假如母狼教自己的幼崽对愤怒的雪貂或是扬着头的响尾蛇“好一点”,会是怎样的结果。

在故事里,就连三姐妹的母亲也受了蒙蔽,她跟女儿们一起骑上了马,从始至终都没说过一句提醒女儿要小心提防的话。可以说,生理上的母亲或者说心理上的母性,也是处于天真的、沉睡着的状态,就像小女孩和缺乏母亲指引的女人那样。

有趣的是,在故事里,两个姐姐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清醒意识,因为她们在跟蓝胡子骑马出去游玩之后,仍旧得出了不信任他的结论。这两个姐姐所代表的是精神的成长,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智慧,知道对披着浪漫外衣的猎杀者保持警惕。成熟的女性懂得聆听自己心中的“姐姐”们的声音,她们会警告她远离危险;而天真的女性则不会听从“姐姐”们的话,依旧我行我素。

例如,假设有一个天真的女人,总是选择不合适的伴侣。在她内心深处,她知道这样下去毫无意义,她必须改变,追求另一种价值。许多时候,她甚至清楚具体该如何去做。但总有某种力量强大的东西,就像蓝胡子的骏马和浪漫一样,引诱着她、强迫着她继续重复原先的轮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会觉得只要她再这样坚持一小段时间,她所追求的那种天堂般的幸福就会降临到她头上。

再想象另一个极端:一个吸毒成瘾的女人肯定在头脑深处听见了姐姐们的呼唤:“不行!这对你的精神和身体都没有好处。不要再这样下去了。”然而,对幸福的欲望让她仍旧答应跟蓝胡子结婚,仍旧试图通过毒品的作用追求精神的愉悦。

无论女性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她脑海里姐姐们的声音都会提醒她清醒过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她们的声音就是本能与灵魂的声音,是帮助她脱离天真,迈向成熟的声音。

不过在故事里,天真的姑娘还是跟阴暗的猎杀者结了婚。当蓝胡子离开城堡外出时,她还没有意识到,尽管她被给予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除了打开那一扇门——但她的生命力还是削减了,而不是扩增了。许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她们结婚时还天真无知,选择的是那些对她的生活具有破坏性的伴侣。她们下定决心用爱“治愈”他们,就好像玩“过家家”一样。甚至可以说,她们也会经常告诉自己:“他的胡子似乎也没那么蓝。”

最终,陷入这种婚姻关系的女性会发现,她离原本所向往的那种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种状态下,她总有一天会打开那扇门,门后面掩藏着她的生活所遭到的所有摧残和破坏。尽管在表面上看来,给她带来痛苦的是她的伴侣,但这痛苦的根源则来自她心中潜藏的猎杀者。只要她仍旧相信自己不具备改变的力量,或是仍旧像被教育的那样,接受她本来明知道不该接受的东西,那她就永远无法跟自己的灵魂和天性建立联系。

当年轻的心嫁给猎杀者时,她就被捕捉、被束缚住了,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是生活在虚假之中。猎杀者会向她许诺,说她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女王,而实际上却在悄悄地谋划杀害她。要摆脱这一切,就必须拥有合适的钥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