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立森林修行体系

1954年,在经历过许多年的行脚与修行后,他受邀前往靠近出生地邦高村旁的浓密森林安居。这片树林无人居住,是公认的毒蛇、老虎与鬼魅的出没处,就如他所说的,是最适合森林比丘居住的理想地点。一座大型寺院围绕着阿姜查建立起来,愈来愈多的比丘、八戒女与在家居士前来听他说法,并留下来和他一起修行。如今在泰国与西方,共有超过两百座山丘与森林分院住着他的弟子们,在那里禅修与传法。

虽然阿姜查在1992年逝世,他所建立的修行体系仍持续在巴蓬寺与其分院流传。通常一天有两次团体禅修,且有时会有一位资深教师开示,禅修的核心是生活的方式。出家人除了劳动之外,还要染整与缝补自己的袈裟,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并维持寺院建筑与地面的整洁。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遵从托钵与日中一食,以及限制私人财物的头陀苦行。森林各处散布着独居的比丘与八戒女,禅修的茅棚,他们还在树下干净的地方练习行禅。

在西方一些寺院及泰国少数寺院中,禅修中心的地理位置即说明其风格可能略有差异。例如,瑞士的分院是坐落在山脚下村庄里的老旧木造旅馆。虽然如此,简朴、安静与严谨的精神,仍是它们一贯的基调。严格持守戒律,在和谐与有条不紊的团体中,过简易与单纯的生活,以便让戒、定、慧能善巧与持续地增长。

除了住在固定场所的寺院生活之外,在乡间行脚、朝圣或寻找独修静处的头陀行,仍被认为是修行的重点。虽然泰国的森林正在快速消失,过去在行脚时经常会遇到的老虎与其他野生动物也几乎绝迹,不过,这种生活与修行方式仍可能持续下去。

这种修法不只在泰国被阿姜查及其弟子与其他森林僧保存下来,它也在印度与其他许多西方国家,被他的比丘与八戒女弟子们延续着。例如向当地居民托钵维生,只在日出与中午之间进食,不携带或使用金钱,以及睡在任何能找得到的遮蔽处。

智慧是一种生活与存在的方式,阿姜查努力将简单的出家生活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便现代人依然能学习与修行佛法。

阿姜查对西方人的教导

有个广泛流传并已得到证实的故事。1967年,在新出家的阿姜苏美多抵达并请求阿姜查指导之前不久,阿姜查开始在森林里建造一座新茅棚。正当要安置角落的柱子时,一个帮忙的村民问道:"咦?隆波!我们为何要盖这么高?屋顶比平常高出很多呢!"他很困惑,这种建筑的空间通常都设计成足以让一个人安住即可,一般是八乘十尺见方,屋顶的高度则大约七尺。

"别担心,不会浪费的,"他回答,"有天,一些西方比丘会前来此地,他们比我们高很多。"

在这第一位西方学生抵达后,人潮即连年和缓而持续地涌入阿姜查寺院的大门。从一开始,他就决定不给这些外国人任何特殊待遇,而是让他们尽量适应当地的气候、食物与文化,并进一步利用任何他们可能感到的不适,来开发其智慧与耐心。智慧与耐心,是他认为修行进步的核心特质。

尽管有让僧团处于单一和谐标准下的重要考量,不给西方人任何特殊待遇,但1975年,在因缘际会之下,国际丛林寺(WatPahNanachat)仍然在巴蓬寺附近建立,专供西方人修行。

话说当时阿姜苏美多与一小群西方比丘,正准备前往姆恩(Muhn)河畔的分院,他们彻夜停留在朋怀(BunWai)村外的小森林,碰巧那里有许多村人是长期追随阿姜查的信众。他们既惊且喜地看着这群外国比丘,一起走在他们满是灰尘的街道托钵,他们询问这些比丘,是否可在附近的森林安住下来,盖座新寺院。阿姜查应许了这个计划,针对与日俱增有志于出家的西方人所设的特别训练寺院,于焉成立。

不久之后,阿姜苏美多于1976年受到某个伦敦团体的邀请,前往英格兰建立一座上座部寺院。翌年阿姜查前来,将阿姜苏美多与其他几位比丘留在汉普斯特德寺(HampsteadVihara),一栋位于伦敦北部闹市中的公寓住宅。几年之后,他们搬到乡下,并建立了好几座分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