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创,本体逐渐被隔绝于外
本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你的肉体会随着一种模式而成长,你的本体也是一样的。新生儿所处的状态被我们称为"本体中的本质",那是一种无分别的合一状态。三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所处的是一种融合状态,这对于母子关系的发展是必要的。在融合状态之后,力量会跟着发展出来,接着是价值感、喜悦和个人性的本体等等。但因为环境的干预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所以发展变得不完全。每经历一次痛苦和创伤,本体的某种品质就会减低。哪种品质会遭受到影响,往往取决于受创的时间点和受创的本质是什么。有时受创的是我们的力量,有时是我们的爱,有时是我们的价值感、慈悲、喜悦或直觉力。因为受创,它们才逐渐被隔绝于外。
如果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阻绝于一个人的经验之外,剩下的便可能是一种空虚、匮乏或空洞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坑洞理论。你在这里已经见识过,当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隔绝于外时,你真的会在身体上经验到一个坑洞,它会制造出匮乏和不对劲的感觉。当我们感到匮乏时,我们会企图填满那个洞。因为那部分的本体已经被隔绝于外,所以我们无法以本体来补那个洞,于是我们就以相似但错误的品质从外在来填满它。
假设我们对母亲的爱被拒绝或是没有被重视,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就受到了伤害。为了避免经验到伤害,我们会钝化身体某部分的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就跟爱的甜美品质隔绝了。应该是爱的那个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种空洞感。我们不记得那份爱本来是自己的,其结果是我们以为自己失去的是外在的某个东西,于是便一味地想从外面找到它。我们总想得到某个人的爱,然后用他的爱来填满那个洞。
那个洞会让我们忆起当时受创的情境以及当时失去的东西。这一切都还在那里,只是被压抑了下来。因为我们想不起当时发生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所以只能感受到空虚及错误的品质,或是我们企图用来补洞的一些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些洞会日积月累地被各种情绪及信念塞满,而这些东西又会变成我们的身份,我们的人格,我们以为自己就是这些东西了。某些人的本体还存留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但是对童年问题很严重的人而言,几乎每件事都被压抑了下来,结果便造成了本位主义、阴沉的性格以及了无生趣的感觉。
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内心,所有的满足也源自内心
对这些心理过程的了解,促成了"钻石途径"。现在我们能够非常清晰而精准地引领人们回归到他们的本质。首先人们必须学会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然后才能得到有关自己的必要讯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缺乏自我觉察,因为他们一直在逃避那份空洞、虚假和不对劲的感觉。避免觉察是无法做内在工作的。
某些事确实能加强你的内在工作,不论你现在具备了多少意志力,多少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它们都能帮助你进行内在工作。你对于回归到自己的本体一定怀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不论是否意识得到),此外你也一定具备某种程度的理解,你知道困难都来自于内在。如果你完全相信你的问题可以借由赚更多的钱、变得更漂亮、拥有自己的孩子、买更好的车而得到解决,那么你是无法进行内在工作的。做内在工作一开始就要认清,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内心,而我们所追求的满足也来自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