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无法习得本体

我们无法习得本体,只能忆起它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些人根据个人经验及知识,开始整合这两条途径,而且有了某种程度的进展,但还称不上是内在工作的"钻石途径"。到目前为止,为内在制约和无意识结构的知识做整合的尝试,仍然是非常笼统的。这些整合途径对某些人也许有效,但仍旧造成了学生之间不必要的分裂,因为有些学生认同的是他们的人格,别的学生经验到的却是本体。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的认识也许能帮助学生从A点进展到B点,内在工作却可以引领他们从B点进展到C点。心理学的认识为的就是消除错误的人格,然后本体才能得到开发。

钻石途径和这些途径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但可以觉察和消除错误人格,还可以觉察和发展出本体的各种状态。为了说明这个途径为什么有效,我必须概略解说一下我们的"坑洞理论"。

从内在工作的历史文献里,我们发现所谓的"本体"就是内在工作的目标。在西方哲学里,柏拉图也曾经谈到"纯粹理念"或"柏拉图类型"。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真的做内在工作的人)的学生,他曾经提到苏格拉底和学生探讨所谓的"永恒真理"(我们称之为"本体的品质",包括勇气、真诚、谦虚、爱等等)。苏格拉底想要阐明人们如何才能学会这些事,他的解释是:我们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这些品质。没有人能教给你勇气或爱的品质。在最后的论述里他告诉我们,只有借由忆起这些品质,我们才会体认到它们。

每个人多少都还记得这些本体的形式。我们在我们的内在工作里曾经见识过,本体不变的特质之一就是:你曾经见过它,你处在那种状态过,现在你只是忆起早已被你遗忘的根本真相。因此我们虽然无法觉察到它,但是这份对本体的记忆仍然存在,而且忆起本体的过程,就是记住我们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回归到我们真正的本质。

若想了解我们的方法为何有效,就必须认清本体并不是一团东西,也不是某种状态、经验或存在的一种形式。本体具有许多形态和特质,譬如真诚、爱、慈悲,还有客观意识、价值感、意志、耐力及喜悦。这些都是本体的各种特质,它们就像是钻石的不同切面,反映出了不同的色彩。

虽然人们一向知道本体有许多面向,但大部分的门派还是偏重于某个面向或某些面向。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爱,他们会运用一些技巧去发展爱。他们谈论爱,他们祈祷、诵唱、崇拜上师、敬神、臣服于爱。别的途径强调的则是服务和劳动,这些人运用的是腹部的能量中枢。还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真理或真理的追寻,譬如葛吉夫注重的就是意志力,他要人们使出至高无上的力量。哪个方法会强调本体的哪个面向,往往取决于老师和创始者的亲身体悟及性格特质。某位老师曾经在自己的某部分下过很深的工夫,于是跟那个部分相关的本体特质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他是通过那份特质而证入本体的,所以他的教学方法自然会环绕着那份特质而发展。

能照顾到本体所有特质的门派可说是少之又少,不同教诲之间的冲突便是如此形成的。穆罕默德和耶稣的说法大异其趣,而佛陀更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宣讲。现代老师讲的又是不同的观点,有的说要臣服于神,有的说要寻找"蓝珍珠",还有的说要运用意志力刻意锻炼,有的却认为答案就在空无之中。这些人都不清楚本体具有许多特质,所以每个人都认为别人是错的。如果你以为单凭意志就能证入本体,你自然会认为爱是无效的,因为爱可能暗示着懦弱或多愁善感。这就是为什么某个时期的某些修道团体会以牺牲爱来成全意志,因为这两种品质无法相容。

我们现在知道本体是借由记忆而回想起的一种东西。你们其实早已直接体验过它,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忘掉它?我们何时忘掉了这份我们正努力忆起的品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