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成功地操弄父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没有坚持自己的个体性与界限),他们将无法学习到接下来心理发展阶段的宝贵课程。要顺利地越过自我封闭的婴儿阶段,年轻人需要去接触父母的界限,以发现他人和自己的分离与不同,同时尊重及认知别人。每当婴儿无法任性地为所欲为时,就会被刺激从而认知到父母与他是不同的个体。那些被纵容的孩童没有接触过父母式的界限,就很难建立他人与自己是不同个体的概念,结果这些孩子就持续地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心理上的发展也因此停顿。这些人就一直停留在这样的状态,成了理所当然的人。
通常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要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此即理想化版本的子女)。一直生活在理所当然阶段的父母,不但还没学会认识真实的他人,甚至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期待之上,如此当然就不会有耐心去了解别人的愿望或别人与自己的差异。这些理所当然的父母不但无法认知自己子女的个人特质,反而会用赞许、给予注意或其他积极的奖励方式,鼓励子女发展其理想我。正在学习寻求认同的年轻人因此相信,当他们符合他人的期待时,理应得到注意和奖励,一旦预期的奖励没有出现,他们就会心烦意乱。父母刺激子女的成长程度,只能到达自己的成长程度,所以在教养子女的工作中,我们郑重地呼吁:"父母自己先成长吧"!如果父母停止一厢情愿地认为子女应该朝他们所规划的理想去发展,真心关注孩子发展中的人格特质,他们就能激励孩子朝独立的自我意识成长。给孩子如此的认可后,孩子就会学习到用对话的方式与人互动,重视自己也重视他人。
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成长的孩子相信,他所想要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亏欠他的,所以希望落空时,他们就变成一个受害者。他们没有发展出自动自发的进取心,而且依赖他人。他们也没学会对别人敏感,而由于敏感度的缺乏,他们将无法更进一步体会到客体恒常性及之后的主体恒常性。带着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这些人没有个体化,反而一直停留在专横的状态,指望外界对他有求必应,而不去运用自身的行动力、意志力与想象力。因此,他们发育不良、意志薄弱、追求权力并且外在依赖,非常在意他们欲控制的人的反应。他们或是暴怒或是闷闷不乐,完全不懂得他们根本不可能予取予求,结果是学习受阻,创造力停顿,完全无法养成成熟个人应该要有的爱心与同情心。理所当然的孩子长大之后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大人,不停地循环下去。一切生活的方向都只想到自己,很少考虑他人。这样的人通常是寂寞的,没有处理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的能力。他们的自我重视感畸形发展,对自己力量的感觉是迟钝的。抱持理所当然态度的人,试图操控世界,并跟他们想要支配的人维持平手。为了控制,理想我在权力中膨胀,并试图取悦他人得到注意,这种种不顾一切的举动,导致了深深的自恨与缺乏信心。
原本属于正常发展阶段的理所当然现象,在儿童早期的成长过程之后如果没有改变,它就变成了一个隐藏着的毒瘤。抱着理所当然态度的人虽然也有可能对他人越来越敏感,或是有能力激发出与他人的对话,可是他们对人的感觉总是不够敏感。这样的人会很容易以权力去支配、控制别人的生活。最危险的是让自我中心主义妨碍了自我创造功能的发展。这样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是源自于对生存的焦虑;有着理所当然想法的人,在没有仆人服侍的情况下会感到不安全。他们不去面对这焦虑,反而把整个世界看成是该来伺候他们的。他们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个体化。不理会别人的需要与体验,这样的人成了独裁者,与周遭人的生活脱离了关系。抱着理所当然态度的人的身边,其实常常有能激励他们成长的人,却往往不被他们认同而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