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是沙门行?

曹山禅师与雪峰禅师都是洞山大师的弟子,见道尚早于雪峰,故云门大师以法门师侄之礼相见。“知有”和“密密处”那番问题,是破参后向上的重要修行过程,不然陷在破参的窠穴中,就误了自己更上层楼的机会,同时又证明以前的破参并不可靠。这一则公案是在上则公案的基础上的提高,所谈的是向上后的涵养。“如何是沙门行?”这沙门行不是指一般僧人的行履,而是指一位开悟见道者的行履。曹山的回答和云门大师的应对始终不离“这个”。马祖曾说:“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开悟见道,犹如圣胎已成,万万不可妄加功行,倘拔苗助长,会贻误道业。若以“著衣吃饭”、“任运过时”,让它自然成熟,是宗门过来人的心得。若不识此机,欲在其中妄加增减,反而会坏了大事。所以曹山问“作么生畜”时,云门大师回答说:“著衣吃饭有什么难?”但曹山毕竟是曹山,于此尚不放过,紧拶一句云:“何不道披毛戴角?”这是曹洞宗“回互”的紧要处,云门大师心领神会,也不多语,便礼拜。曹洞纲宗,此时早传遍天下,参禅之人谁不知其中的一二?但云门大师亲临此境,又得曹山大师直接演示,自非耳食之所能比。上两则公案,《云门广录》与《曹山语录》大致相同,还有一则未为《曹山语录》收录:

云门问:“不改易底人来,师还接否?”师曰:“曹山无恁么闲工夫。”

云门大师曾见睦州,又见雪峰,此时再见曹山,此三老皆为禅宗内超一流的大师,各有各的非凡气象。丛林中有一句老话,会机锋转语易,养道人气象难,这是解与行(证)的分野所在。“不改易底人”有两类,一是悟人,一是迷人。“曹山无恁么闲工夫”,对悟的人,何须去接(引),对痴迷的人,又怎生去接(引)?“无恁么闲工夫”显示出曹山大师对事相的超越和禅养的自在,这在以后均为云门大师取法。

疏山匡仁禅师(?—912)是洞山大师门下第三号弟子。他学道过程极为曲折,《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记载错处最多的就是这位尊宿了,其中参香严(?—898,沩仰宗人),参夹山(805—881),参岩头(828—888)等尚在情理之中,因为除岩头全豁与他同辈,同为洞山弟子外,其余皆与洞山大师同辈。不知何故,疏山竟成了香岩智闲禅师的师叔,而且未把沩山灵祐大师(771—853)和沩山大安(即长庆大安禅师,793—883)区分开来,并把疏山的见道因缘,放在了比他小两辈的明招德谦禅师(生卒年不详,罗山道闲禅师弟子,岩头全豁禅师法孙)身上,故反不如《祖堂集》明白。《祖堂集》是雪峰禅师第三传弟子于南唐保大十年(952)所编。编者比明招德谦禅师在法系上小一辈,但未收录明招德谦禅师,估计当时他尚未谢世。《祖堂集》对疏山匡仁禅师的记载虽然简略,亦无生卒年岁,但却没有《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的许多错误。不过,从《云门广录》中,我们可见曹洞宗这位尊宿的高古和神韵:

师(云门)到疏山,疏山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师云:“请和尚高声问。”山便高声问。师云:“和尚早朝吃粥么?”山云:“作么生不吃粥?”师云:“乱叫唤作么?”

又因疏山示众云:“老僧咸通年已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已后,会得法身向上事。”师问:“承闻和尚咸通年已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已后,会得法身向上事,是不?”山云:“是。”师云:“如何是法身边事?”山云:“枯椿。”师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云:“非枯椿。”师云:“还许学人说道理也无?”山云:“许你说。”师云:“枯椿岂不是明法身边事,非枯椿岂不是明法身向上事?”山云:“是。”师云:“法身还该一切不?”山云:“(法身周遍)作么生不该!”师指净瓶云:“法身还该这个么?”山云:“阇黎莫向净瓶边会。”师便礼拜。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到,曹洞宗的尊宿,不论是曹山本寂禅师,还是疏山匡仁禅师,对云门大师的助力不小。在禅宗内明“法身边事”指的是“破本参”,明“法身向上事”,指的是“透重关”乃至“砸牢关”。前指因明心见性而得“体”,后则指在“体”上起“用”。得“体”而不能起“用”,在禅宗内称之为“死”,得“体”而能起“用”,则称之为“活”,故又有“杀人刀,活人剑”之说,比喻禅师接人眼力手法的高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