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面无门

师(云门)到灌溪,时有僧举灌溪语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问师:“作么生?”师云:“与么道即易,也大难出。”僧云:“上座不肯和尚与么道那?”师云:“你适来与么举那?”僧云:“是。”师云:“你驴年梦见灌溪么?”僧云:“某甲话在。”师云:“我问你,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你道大梵天王与帝释商量个什么事?”僧云:“岂干他事。”师喝云:“逐队吃饭汉。”

这则公案没有说云门大师是否面见灌溪和尚,不过从行文中可以看出灌溪当时尚未圆寂。那僧是灌溪门下,称“和尚”而不称“先师”,即可证明。《云门广录·游方遗录》顺序较乱,这是禅宗灯录中惯见的差误,故为后人究其历程带来不少麻烦,所以只有厘清诸大德的生卒年月,才能使其中的线索清晰。

云门大师自走上参访之路,就处处显出其机辩雷奔、龙翔虎骤般的过人意气和逼人的锋刃。似乎德山、临济、洞山、雪峰诸位大师的神采,全都凝聚在他一人身上。灌溪这则著名的话头,原是对明心见性的现量表述。而这个现量是不可说而强说,大师们都明白,这种现量一经表述,就会成为他人的比量,极易成为障道之物。如石霜庆诸禅师(807—888)那则著名的“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致使其弟子九峰道虔禅师(?—904)“问杀首座”,可见其为修证中性命攸关的大事,半点不能含糊。云门大师深明此理,故就灌溪和尚的这著名的话头,对那僧说:“与么道即易,也大难出。”说说很容易,做到就难了,再从这里走出来就更难了。从这里,已可隐隐看到云门大师后来“光不透脱,有两般病……法身亦有两般病”教法的雏形。

灌溪志闲禅师住湖南潭州,并在云门大师参访的当年圆寂。不久,云门大师又东游江西,到抚州参访曹洞宗的尊宿曹山本寂禅师(840—901)。曹山本寂禅师是洞山良价禅师的首席弟子,是曹洞宗的第二代领袖,禅风快捷敏锐,深不可测。云门大师上曹山,与曹山大师箭锋相拄,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师(云门)到曹山,山示众云:“诸方尽把格则,何不与他道一转语,教伊莫疑去。”师便问:“密密处为什么不知有?”山云:“只为密密,所以不知有。”师云:“此人作么生亲近?”山云:“不向密密处。”师云:“不向密密处,还得亲近也无?”山云:“始得亲近。”师应喏喏。

“密密处”和“知有”,为曹洞宗纲宗的核心,施展开来就是“君臣”、“偏正”、“王子”、“功勋”等种种“五位”之用,乃至《宝镜三昧》的“密用”。而这一切,包括沩仰宗的“圆相”,临济宗的“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等,都是“诸方格则”——禅门师法的一些成熟准则和手段。但这些准则和手段,又不能相袭而成滞,成为无用的教条,故学人须真参实悟,融会贯通。其检验手段之一,在当时就是“下转语”,如同今天的歇后语一样,但却也用于对见道开悟时灵犀洞豁境界的表述。

从云门大师的启问来看,他对曹洞宗的宗风家法早已了然于胸。洞山大师初次住院,供奉其师云岩昙晟禅师时,曾有“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的机语示人。而“密密处”正如曹山大师所颂《兼中到》偈:“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这可是曹洞“五位”实修实证的最高境界。云门大师初上曹山,就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直闯曹洞纲宗的根本所在,并与“锋刃难犯”的曹山大师一再周旋,收到了极好的实践和融会贯通的效果。再看:

师(云门)问曹山:“如何是沙门行?”山云:“吃常住苗稼者。”师云:“便与么去时如何?”山云:“你还畜得么?”师云:“学人畜得。”山云:“你作么生畜?”师云:“著衣吃饭有什么难。”山云:“何不道披毛戴角?”师便礼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