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9)

3月10日下午3时,对于袁世凯以及他的一帮幕僚们来说,这是十分特别的一刻。因为自此以后,袁世凯——曾经的官宦世家子弟,后来的北洋新军创始人,不久前的清廷内阁首辅,将走向人生的最高巅峰,担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即使与孙中山在南京的就职典礼相比,袁世凯的典礼也算不上隆重(当时孙中山在南京的就职典礼,不少人便认为太过草率了),参与观礼的不过百余人。

不过,如果仔细端详一下观礼者的服饰打扮,却可以发现,这典礼还是很有喜庆色彩的。赵秉钧等人自不待言,一个个衣冠楚楚,衣着打扮极为正式,有穿西服戴礼帽者,也有穿军装佩长剑者。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其他人等,有辫子或者没辫子的就不说了,居然还有直接顶着颗乌青铮亮的光脑壳的。

而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几个身穿大红喇嘛服的喇嘛。

就职仪式由蔡元培主持,他也是南京方面派过来的代表。

蔡元培宣布典礼开始以后,袁世凯在众属下的祝贺声中施施然登台,随即开始宣读其就职宣言:“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宣读完誓词,他随即将誓文递交给蔡元培。蔡元培接受誓文以后,代表孙中山致祝词。袁世凯随即答谢,表示:“世凯衰朽,不能胜总统之任,猥承孙大总统推荐,五大族推戴,重以参议院公举,固辞不获,勉承斯乏。愿竭心力,为五大民族造幸福,使中华民国成强大之国家。”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对于北洋人而言是一次胜利,而对于革命党人而言,却实属无奈之举。革命党人最初的想法,只是同意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而想把持内阁,以便按照他们的理念进行治国。然而,随着北洋军在军事上继续保持巨大优势,一帮立宪党人选择袁世凯当他们的代言人,这一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

政治上的斗争向来是最残酷的,虽然未必见血,但是其血腥程度却丝毫不亚于炮火纷飞的战场。这让孙中山觉得放弃组阁权也未尝不可,但是必须用律法加以限制。

于是,就在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议院在临时约法公布以后,由议长汤尔和亲自去电北京,承认了袁世凯的总统身份的同时,强调:“本院代表国民,尤不得不拳拳敦勉者:临时约法七章五十六条,伦比宪法,其守之维谨!勿逆舆情,勿邻专断,勿狎非德,勿登非才。”

从17省军政府都督商议成立中华民国,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再到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继任大总统,这么多大事,就发生在几个月里。

毛泽东自加入湖南新军以后,每月军饷都用来购买报道时事的刊物以及其他进步书籍,他从报刊上看到了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故。

他心中不禁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国家大事难道是儿戏吗?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和政治结缘,毛泽东无疑正是这样一种人。

他在1910年春考入湖南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以后,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影响颇深,认为中国只有进行改良才可能获得新生。而在进入长沙以后,因为受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的影响,他的思想有所转变,转而开始支持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现在,在响应革命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加入湖南新军以后,毛泽东的思想再次发生了改变。此时,虽然革命党人在和袁世凯的交锋中落于下风,而不得不拱手让出革命成果,但是就全国而言,总体的政治空气还是积极向上的。

而让毛泽东的想法发生改变的,却缘于一次偶然事件。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湖北新军居功至伟。然而,就在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在守城新军中,居然有士兵如此回答“革命后,汝等可好”这个问题:“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

这则对答,他人本来是作为笑谈来讲的,却使毛泽东陷入了深思:“革命虽然已经成功,但是,民众的认知水平却极为低下。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有义务改变这种状况。那么,继续读书,从知识层面唤醒国人才是我当下该去做的!”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在参军半年后,毛泽东选择了退出湖南新军,继续求学。

革命已经成功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