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崛起是事实不是想象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目前的国际体系中都会面临着一个中国现象,国际体系会打上中国的色彩,中国的烙印会越来越深地打到世界体系里面去。在这个过程中,恰当的战略就是合作主义,就是通过渐进改革和改良的办法,推进国际体系的调整。

2006年圣诞节前的那天晚上,一位朋友组织了一次聚会,请一位经常往来于北京和欧美城市的学者谈谈中国的崛起。他提到:在华尔街每天早上的例会上,如果哪一天不提中国,那就是不正常的。他用这个例子说明中国崛起已经成了“一个事实”而“不再是一个想象”。但是他的演讲受到了一位老是“在底层”采访的记者朋友的“冲击”,他说你讲的中国崛起在我看来是中国富人的崛起。这位学者是这样回应这一“冲击”的,他说:外国人讨论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冲击的时候,是将中国作为整体来看的,他们不会再分辨你是国内的穷人还是富人。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回答是没有错的。国际关系学中的现实主义学派经常引用一个“台球模型”:国家间关系与台球桌上的台球相似,球与球相撞,相撞的是作为整体的球,而不管其内部的结构、材料如何。最近一些中国学者借用美国棒球术语“硬球”来描述他们的民族主义立场,理论根据就来自于这个台球模型。

但是这样的理论,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人,很难认同。于是冲突时时都在发生。在我们国内,很多人根本不承认中国崛起。他们的观点当然是有充分根据的。大凡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中国还很穷,人均GDP位居世界100位以下。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样的冲突时时撞击着我们的良心。就说这圣诞礼物吧。一位法国的专栏作家伊兹拉莱维奇这样描述自己家庭2004年的圣诞节:这是个非常“中国化”的圣诞节,从玩具、球拍,到个人电脑和披肩,无不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统计资料显示,欧盟国家用来装饰圣诞树的电子花环有97%是从中国进口的,其他圣诞装饰品也有87%来自于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情况也差不多。因此欧美的圣诞节确实是很中国化。

但是,如果我们到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看看,我们的那种自豪感,恐怕立即就会消失大半,在那里,工人的月工资一般都在300元到800元之间。《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大都违反《劳动法》,但是工厂主则告诉记者,如果按照《劳动法》,每天8小时工作,加班按规定付加班工资,那么他们的工资就有可能发不了,原因是利润实在太低。比如一张圣诞贺卡,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价为1美元,而中国的出口价才3美分。再以玩具业为例。中国制造的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6%,2004年我国玩具的出口额达到119.62亿美元,然而玩具生产企业的平均纯利润仅为6%-8%左右。美泰(Mattel)是美国著名的玩具品牌,其芭比娃娃超过一半是在中国制造的,零售价是10美元,其中有8美元是用在美国境内的运输、市场零售、批发以及利润,而余下的2美元中,香港占了1美元管理运输费,台湾、日本、美国及沙特阿拉伯分占65美分的原料费,剩下的35美分是劳动力价格(包括提供厂房、劳力和电力)才由中国获得。美泰的年销售额是46.7亿美元,一年的广告费用高达6.86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5%。一件零售价为19.99美元的玩具,美泰花3美元做广告,而只付10美分给生产这件玩具的中国工人。这还不算那么多的工伤事故(仅深圳一地一年就有3万多起)。这种畸形的产业链,让美国一些人都愤愤不平,喊着要“找回米奇的良心”。

考虑到这些,再谈论“中国崛起”,不是一个太奢侈的事情吗?中国目前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堂而皇之地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是不是太早了呢?

尽管上述事实使我们在谈论中国崛起时会谨慎些,但是,我要说,中国崛起确实不是一个想象,它是一个事实。我们翻开报纸杂志看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