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借法:借势

周武王盟津观兵的故事,《史记》上有记载。武王观兵的目的是很清楚的:看是否能顺水推舟地灭了殷纣。所以,与其说他是观兵,不如说他在观势。

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会于盟津,都说纣王可伐。武王却说不行。为什么?天命未允。怎么知道天命未允?莫非真的像书上写的那样,渡河时,一条大白鱼跳到他的船上;过河后,有一团火从天上落到他住的屋顶上?莫非这是天命通过异象警示他?

我看未必。八百诸侯灭纣的需求和对周武王的需求,在观兵时是观到了。但纣王朝内部对周武王的需求,他还没有观到。即使有,可能还不够强烈。如果没有这种强烈需求,被灭的就可能不是纣王,而是自己。因为纣王的兵力占绝对优势。

不到两年,纣王把坏事做到了极点:杀比干,囚箕子,大小官员纷纷逃到周地。需求强烈起来了。武王率各路诸侯兵约五万人伐纣,与纣王大军七十万人会于商郊牧野。

五万对七十万,兵力的优势在纣王一边,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兵心的优势在武王一边。

盟津观兵时,武王观到了诸侯对自己的需求;牧野之战前,武王观到了纣人对自己的需求。所谓借势,就是借助这种需求。需求的范围越大,势就越大;需求越强烈,势就越成熟。

借势与借力的区别就在这里:借力是自己有需求,别人满足你的需求;借势是别人和社会有需求,你满足别人和社会的需求。

武王满足了诸侯和殷人的需求,灭了殷纣,诸侯臣服。没有殷人的需求,灭不了纣王;没有诸侯的需求,灭了纣王会群雄逐鹿,天下大乱。

希特勒军队进攻苏联初期的胜利,就借了苏联人民的需求之势。当时斯大林的独裁统治使人民窒息,这种窒息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使人们像纣人那样,把入侵者当解放者来欢迎。《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作者证实,德国军队进入苏联境内时,当地居民开始确实很欢迎。

但希特勒不是周武王。他是来亡国灭种的,不是来解救苏联人民的。当纳粹军队的这一企图被实施,苏联人民便奋起反抗。如果都是独裁统治,那就不如接受本国的统治。况且,希特勒的统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灭绝人性的统治之一。

借势的关键,是准确判断人心向背和社会需求。有需求,坏事也可能干成;没有需求,或需求不强烈,好事也可能干不成。这一点适用于政治和军事,也适用于商业和其他方面。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连接美国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一生都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天才铁路工程师塞欧道亚·犹大终其一生,没有完成这一壮举。他处处碰壁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没有产生对这一铁路的需求,而且还有反对这一计划的马车公司的反需求。

另一个原因,是他无力可借,既没有钱,也没有权。等到太平洋铁路计划正式上马,他就被淘汰出局了。

1856年,后来的铁路大王,当时的加州共和党议员里兰德·斯坦福,在党员大会上,提出了"促成大陆横贯铁路计划"的共和党竞选政策纲领。

遗憾的是,不仅社会对这一铁路的需求没有到来,而且对共和党的需求也没有到来。共和党竞选失败了,铁路计划也就泡了汤。

促进转机的是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一方面提高了共和党的地位,斯坦福当上了加州的州长,并且十分接近林肯总统,这使他可以借力,另一方面,产生了对太平洋铁路的紧急需求:运送战争物质和军队,这使他可以借势。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