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借法:假力之计

关于假力,儒学大师荀况在他的名篇《劝学》里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的话很少有不精辟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借的都是物力。

荀子指出了假力的本质:取长补短。取他物他力之长之有余,补己物己力之短之不足。我的胳膊短,远方的人看不见,但我登在高处挥手,远处的人就看见了,这是我借高处之长补我的胳膊之短。余者类推。

因此,我短,是借的前提。如果我是上帝,比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还要长,我是不会借的。

我短,而且我需要补这个短,是借的进一步前提。如果我短,但并不想补这个短,我也不会借。

青蛙跑不快,这是它的短。可它想和跑得贼快的老虎赛跑,那就要借借老虎的尾巴了。当老虎狂奔的时候,青蛙坐在它的尾巴上享清福,就在它跑到目的地前的一刹那,青蛙跳到老虎前头,轻而易举地拿了冠军。

井底之蛙就不同了。它的眼界本来就小,偏偏又待在井底下,以为天只有巴掌大。它不以自己之短为短,就不会有借高处看世界的冲动,不会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触。

可见,借力产生于补自己之短的需求,完成于被借之物对这一需求的满足。一方(借方)有需求,另一方(被借方)有供给,并且愿意向借方供给,这就叫加法借法。

我喜欢美丽的老虎皮,前面那只老虎恰好有我所喜欢的皮。我有需求,它有供给,我想借,可老虎却不一定愿意。谁都知道,与虎谋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我强行去借,老虎可能反过来把我借去磨它的胃。如果我是武松,打死那只虎,取到那张皮,那是夺,不是借。

也有强制性的借。比如曹操向粮仓官王后借头。谁愿意把头借给别人?你曹操也有一颗头,你愿意借给别人吗?曹操借头,是移祸之计,让王后当替罪羊,再借头弭怨。乍一看,似乎具有加法效应,其实不然。曹操借头可以弭一时之怨,却会积下千古之怨,以小斛散粮是小欺,借头嫁祸是大欺。小欺失人少,大欺失人多。

刘备的荆州也是强借的,使荆州问题一直成为孙刘联盟的一个致命伤。周瑜受气身死,关公败走麦城,刘备军没亭,都是这一致命伤的发作。

故此,加法性借力谋略的第一个特性是非强制性和自愿性。

也有隐蔽性的借,或称暗借。比如狐假虎威和草船借箭。狐狸借了老虎的权威,老虎自己不知道。它一旦知道,狐狸的小命便休矣。这是暗借的危险性。草船借箭让曹操上了当,再让他上同样的当,就不容易。这是暗借的不可重复性。

故此,加法性借力谋略的第二个特性是非隐蔽性。

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特性?因为强制性的被借物和隐蔽性的被借物,从根本上来说,和实施借计的谋略主体不相生,即使暂时相生,长期必定相克。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强借"我国沿海沿江口岸,与强占相比,名义上虽然好听一些,但却是中国人民心头越来越疼痛的伤疤。

我以为,日本人必定悟出了这个道理。"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被日本自己军队的铁蹄踏碎以后,却在慢慢地被日元输出国外。日军所到之处,遇到抵抗;日元所到之处,受到欢迎。日本借助各国人民对现代化和摆脱失业痛苦的渴望,让日元继承日军的遗志,从事日军的未竟事业,做日军没有做到的事情:占据这个地球上最丰腴的地方,让日本的国旗到处飘扬。

加法性借力谋略的第三个特性是相互性。这里的相互性指的是互借。这就是说,想借别人的人,自己也要有可借之处。借者有短处,想借别人的长处弥补;借者也应当有被借者所需要的长处,让他借。

狼狈之所以能够为奸,是因为狼可以借狈的后腿,狈可以借狼的前腿。这一互借它们就能干各自行动干不了的坏事。

这就是相互需要和相互满足。相互需要的强度越大,相互满足的程度越高,互借的主客体的相生性越强,借力谋略就越成功,越没有副作用。

因此,借力谋略的基础,是主客体的相生性;相生性的基础,是主客体相互之间的需要程度和满足程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