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宽容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辞海》:“宽恕能容人。”《辞源》中是:“宽厚能容人。”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凡人碌碌在世,难免会有缺点,会犯过错。很多的时候,对于别人的缺失或过错,我们不该求全责备,过分苛察,而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之。犯错的人就好比黑暗中的飞虫,我们不应该只想着消灭它们,而应该设法给它提供一个投奔光明的方向。
战国时期,楚庄王亲率大军出战,大获全胜后设宴庆功,席间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所有蜡烛都被吹灭。黑暗中,有人趁机拉住了许姬的衣服,许姬不便声张,挣扎中扯掉那人帽上的缨带。之后许姬将此事禀告楚王,让他点灯查出掉了帽缨之人,以治其罪。庄王听罢沉思片刻,号令群臣全部解下缨带扔掉,然后才命人掌灯点烛,与众臣大醉方归。事隔数年,庄王出兵伐郑,伐战中被困。情状危急之际,一员骁将奋力杀出,舍命保驾,最终楚王得以化险为夷。楚王谢其救驾大功,这员骁将跪地曰:“我乃当年趁黑调戏许姬,被您下令绝缨脱罪,臣受大王再生之恩,虽肝胆涂地不足以报,何敢受赏?”
隋唐时期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他发现李渊怀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炀帝检举,奏请防患于未然,杀掉李渊。后来李渊灭隋建唐,要杀李靖,李世民为他再三求情,得以保全性命。李靖感其恩德,后来驰骋疆场征战不疲,为唐王朝立下不朽功业。同朝魏征先前是太子李建成部下,曾力劝太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后来李世民即位,非但没有报复魏征,反而量才重用。魏征则“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多次冒死进谏,力匡太宗政权,立下赫赫功绩。
李世民非常明白,对于昔日的敌人,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敌人;而如果量才重用,给他们以平等的待遇,不但能够感化其心,为我所用,更能够树立威望,得到更多人的拥戴。细过掩匿,忘人之过,是智者所为。
居家过日子,忙碌的工作中,人际交往因心情、观点、习惯、性格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难免会与他人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人们分清性质,正确认识,学会宽容,原谅他人的错误和失误,做到善人、善事、善物。
宽容是力量和自信的标志。能宽容,就能得人心。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有信任,还要有宽容,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就不可能相处得和谐;朋友间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友谊,因为宽容是友谊的题中之意;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能宽容,就能发展壮大。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几个子弟兵,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连仇人都能容而后用,还有什么人不能用的呢?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也因为智者明白“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爱精神的人,也必是宽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于己,也不苛求于人。所以,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多长寿了。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宽容是一种精神上的大彻大悟,是行为上的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里有太多太多不如意的时候,需要我们用宽容的心境去对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别人的个性不直接伤害我们,为什么不多一点儿宽容呢?多一点儿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儿空间。
宽容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体会、去感悟,需要拿出一点儿勇气和智慧去想、去做、去生活。宽容是宽松气氛的刻意营造,是不同主张的彼此交融。宽容是一种克制和度量,是一种大境界。黎巴嫩的大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也许你会说,宽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宽容绝不是先天的禀性,而是后天的教化。
有一种智慧叫宽容,有一种幸福叫珍惜,生命的坦然在于学会宽容,生活的充实在于学会珍惜!
宽容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境界,没有宽容的思想和精神就难以造就伟大的人格;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文明和进步。一个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宽容的,它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提供条件。就像热带雨林一样,遍布各个层次和空间的动植物对太阳能和土壤资源各取所需,互利共生,使得整个群落得到各自最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