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只有当做好事的人赚钱比做坏事的人多的时候,人们才会主动去做好事。反之,则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有可能把一个伟大的产业做成不伟大的行业 地震之前的某天,跟V8.CN的创始人吴刚交流,他高中毕业就开始创业,做过好几个公司,失败过,被坑过,直到2004年把做手机游戏的数位红卖给了盛大,再次创业又得到了IDG和成为基金的支持。
他非常聪明,学习能力超强,实在且能干,不装大尾巴狼。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是他说的两句话:
“ V8要在一个不伟大的行业里面做一家伟大的公司。”
“我们现在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
V8做的是手机应用服务。火星人恐怕都知道这个由SP衍生出来的行业有多烂。从骚扰短信到诡异铃声,从甩不掉的收费服务到无休止的广告。移动联通动不动要出来整风杀头。
在这样的行业里,赚快钱赚流量直到今天都是很容易的,但一旦把戏被人识破就很难再玩下去,事实上,纳斯达克上的那些SP公司都快成SB。当初的“蓝海”已经变成“红海”,再下去恐怕就是“死海”了。
什么是不伟大的行业?进入门槛低,维持行业秩序的成本大大高于搞破坏的成本;市场玩家众多且分散,没有所谓的龙头老大;不讲行规就是行规,或者只有完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与消费者为敌,故意搞信息不对称;员工流动性高且完全没有职业荣誉感;产品技术含量低,模仿抄袭容易……
这样的行业在中国还有很多,电视直销,家政服务,保健品,各种中介,低档餐饮,旅游酒店,系统集成,教育培训,物流快递、家装等等……
这样的行业有机会吗?当然是有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小公司在里面搵食。这样的行业能出一流的公司甚至伟大的公司吗?难,很难,不过一旦品牌确立,就会一骑绝尘。
可口可乐用了近百年,麦当劳用了50年,沃尔玛用了40年,星巴克和全食超市用了20多年,新东方用了15年,携程用了8年,如家用了5年……
上述这些公司,都有着统一的共性:毫无例外地都早早确立了强大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创始人或CEO带头实践;心无旁骛,经年累月,专注地完成简单任务,并把它做得无比精致,在组织不断放大的同时,始终保持甚至提升着质量标准;极端看重消费者的口碑而非利润,像爱护眼珠子一样重视自己的品牌,老老实实做好本份。
对于大多数没有技术天才或者独特资源、雄厚资本的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不伟大的行业(通常是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的行业),只要有恒心,同样可以做大做成。关键在于创始人有无超越同行的价值观和标杆管理,并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沃尔玛当年起家时,沃尔顿老先生做的就是乡村杂货店,没有风险投资,没有卫星通讯,没有规模优势,没有全球采购,没有中国的廉价工厂,有的只是“天天低价”的理念而已。当他建立第一个配送中心的时候,距他开办第一家店已经20多年了。
天下也没有做不大的生意。以家政清洁服务为例,1947年创办的ServiceMaster(服务好集团)就是一家服务全美超过1000万客户的清洁服务公司,2007年被PE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创始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公司宣言中有四条,“尽心竭力荣耀主,助人成长成功,追求卓越,不做亏本生意”。
当然,现在是2.0世代了。如果碰巧你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新模式的杠杆作用的话,从创业到成功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就像携程当年靠互联网、CALL CENTER 和6西格玛,打败了无数旅行社一样。如果你又恰好认识一两个胆大的VC,比如当年敢投连锁旅馆的IDG,你滚雪球的速度肯定要更快一些。
换句话说,创业者没有必要把眼睛老盯在那些伟大的能改变人类生活的产业上。钢铁、汽车、电信设备、电脑、互联网、软件、金融等等,这些曾经引领风骚的行业里的确曾产生过不少伟大的公司,但技术趋势太难预测,产业环境的变化太快,昨天的赢家很可能明天就会死在沙滩上,比如克莱斯勒,比如王安电脑,比如网景,比如MOTO,比如贝尔斯登。
股神巴菲特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做的行业很普通很普通但运营很出色的公司。它们通常都有一个拿钱不多非常敬业的CEO,有几十年传承的企业文化,现金流稳健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优质品牌,就像“护城河”一样,帮助它们在一个个不伟大的行业里自成王国。比如他最近就特别喜欢一个糖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