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指望(3)

◎ 钱玄同:一律改竖写为横写

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上,钱玄同发表了《与陈独秀讨论译音及其书写问题》一文。在该文的末尾,他谈到了图书文字的书写(即排印)格式问题:“我固绝对主张汉文须改用左行横迤,如西文写法也。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文西文,一字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文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我极希望今后新教科书从小学起,一律改用横写,不必专限于算学、理化、唱歌教本也……”在此文发表之前,除中国留美学生主办的《科学杂志》和当时教育部出版的《现象丛报》由于登载自然科学文章、常常使用算式表谱而取横排格式之外,其余的书刊则都是清一色的竖排格式。

◎ 夏承焘:读书贵吸收

夏承焘主张读书不必贪多,而要能选择、能吸收。以饮茶为喻,要每一口水里有茶香,而不是烂嚼茶叶。人生年寿有限,总要有几部最心爱的书,可以一生受用不尽。有如一个人总要有一二知己,可以托生死共患难。

◎ 夏承焘:劫难如洗礼

夏承焘性格内向,有时半日兀坐,如泥塑人。名利心淡泊,对个人毁誉不大计较。但在国家民族存亡等重大问题上,胸中了了,毫不含糊。日寇侵占永嘉时,尝夜起论形势。他说,敌人玩火必自焚,汉奸投敌,正如飞蛾扑火,也决无好下场;中华民族经过这场战火的洗礼,必将获得新生。

◎ 黄昆:治学风格

刚上中学的黄昆,在伯父的要求下,除作业外还得做数学书上所有题目,“不仅使我数学很熟练,也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忙于自己做题的黄昆,很少去看书上的例题。“这一偶然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使我没有训练出‘照猫画虎’的习惯。”黄昆不喜欢翻阅文献资料,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去探寻物理世界的奥秘。“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自己创造的东西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我来说,后者要困难得多。学别人的东西很难,而自己一旦抓住线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会进展很顺利。”正是这种治学风格,使黄昆在学术上屡屡攻城略地,一系列以他姓氏命名的“黄”理论就是例证。

◎ 陈梦家:授课“姿态十足”

陈梦家授课,“姿态十足”。他深度近视,戴着厚如瓶底的眼镜,不修边幅,甚至有些邋遢,不过“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每讲《论语》,诵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他便挥动双臂,长袍宽袖,飘飘欲仙。有学生问他:“孔门弟子72贤人,有几人结了婚?几人没结婚?”陈梦家信口作答:“冠者五六人,五六得30,故30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42,42个没结婚,30加42,正好72贤人。”此番对答一时传为佳话。

◎ 金庸:合编《献给投考初中者》

金庸上初三的这一年面临着升学考试,功课十分紧张,连休息时间也很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考高中这么辛苦,何不编一本小学升初中的参考书,可以减少他们的复习时间。他把这个想法和张凤来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说,他们都表示赞成,说干就干,3个人合编了《献给投考初中者》,由丽水一家出版社出版,一直销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本畅销书。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他对自己“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仍不无自得:“《献给投考初中者》那本书,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中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出版后得以很大成功……这本书和文学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