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使命(3)

◎ 戴季陶:尽职尽责

戴季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后,工作非常勤勉,曾多次主持全国高等考试,并主持制定和修订考试法规。其中有“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为国民政府培养和选用“合格人才”而尽职尽责地工作。有一次,因一名已达分数线的学生没有被录取,戴在国民会议上要求从严处分自己,蒋介石无奈只有罚扣其薪金3个月。

◎ 蒋梦麟:《西潮》

蒋梦麟一生勤勉。1943年1月,年已58岁的他写信给胡适,谈战后北大的建设方针,附带也谈了一下自己的理想,说自己因家人有长寿传统,故估计还能活20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想做三件事,一是研究书法,二是办学校,三是写英文,目的是为了“使西洋能真正了解中国”,但是,若精力不够,就先去写英文。这所谓的写英文,就是他正在昆明的炮火下笔耕不辍地那本用英文写就的《东土西潮》(今多用《西潮》)。

◎ 蒋梦麟:“麦赛赛奖”

在蒋梦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走出象牙塔,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台湾的乡间小道上,据他自己说,台湾的每一个穷乡僻壤他都曾到过。蒋梦麟为台湾农村的复兴与发展身体力行,不仅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而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958年获得菲律宾政府颁发的“麦赛赛奖”。

◎ 金岳霖:要看到“四化”

1982年,87岁的金岳霖身体每况愈下,但他每天还按规定的时间听新闻广播、看报纸。他埋怨保姆说:“我今天不高兴。你为什么不按时叫我,我跟不上时间了。”他还自慰地说:“这几天我能从沙发走到屋门了,又进了一步。看来短时间死不了,我要看到‘四化’。”

◎ 俞平伯:红楼“后”梦

据俞润民回忆,1990年秋,其父俞平伯的身体状况很差,最后几天已不能起床。有一次他指指书桌,说“小条”,俞润民走到书桌前,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后40回小书,拟在美洲小印分送,然后再分布大陆,托栋栋(俞平伯的孙女)分布。”所谓后40回小书指的是《红楼梦》后40回,或许在俞平伯的脑子里已经构思完毕,因此在神思恍惚中以为已经完成了。

◎ 夏承焘:待学子“温而厉”

夏承焘执教于浙大龙泉分校时,对待学子“温而厉”,时或相问:“近来读点什么书?”如果听到“没读什么”的回答,他就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能让时光白白地流失呵!”

◎ 蒋介石:《自反录》

1931年印行的蒋介石《自反录》第一集卷二,收有他开列的《选读各书目录》,所列书目大致能反映蒋介石青年和中年时期阅读的情况。这篇目录开列图书43种(类),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儒家典籍、先秦诸子及其他文史书籍:《五经》、《四子书》、《孔子家语》、《左传》、《战国策》、《六韬》、《孙子》、《吴子》、《管子》、《庄子》、《韩非子》、《离骚》、《史记》、《资治通鉴》、《清史辑览》;二是军事书籍,除前面提到的《六韬》、《孙子》外,还有《普法战史》、《拿氏战史》、《日俄战史》、《欧战史》、《巴尔克战术》、《战时正义》及各种军事学;三是名人文集、全集:《诸葛武侯集》、《岳忠武集》、《文文山集》、《戚武毅丛书》、《曾国藩全集》、《胡林翼全集》、《左宗棠全集》、《骆秉章全集》、《李鸿章全集》等。他在附记写道:“右书手自选定,以资悉心研究,兹附抄于此。”由此看来,蒋介石读这些书,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悉心研究”的。

◎ 曹聚仁:勤记

曹聚仁一生写了4000多万字,如果把他所写的那些文章的题目凑起来就有三四万字。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笔写,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纸上写,他“好像随时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在陪人吃饭时突然掏出纸笔,在饭桌上写起文章来。他不爱戴帽,因为这样会“影响写文章的思路”。

◎ 鲁迅:很高产

据统计,鲁迅一生共在103家报刊发表过742篇文章(包括《晨报》、《京报》、《申报》、《世界日报》、《中华日报》、《国民新报》等15家日报,《新青年》、《语丝》等78家期刊以及9家外文报刊),其目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打破包围着我们的黑暗和沉默”。

◎ 蔡元培:熬夜不如起早

蔡元培上私塾时,老师要求严格,所作八股文,有不对的地方,老师并不就改,往往指出错误后由自己改正。学校做不完,回家晚饭后在灯下再构思,每当此时,蔡母就在一旁陪读,温语安慰、勉励。一次,蔡元培功课做得太晚,蔡母见其过于困倦,思路也打不开,便劝他索性去睡。第二天黎明,蔡元培一觉醒来,思路豁然开朗,文笔顺畅,一挥而就。从此,蔡元培“终身觉得熬夜不如起早”。

◎ 钱学森:剪报

钱学森喜欢收集剪报。“他每天看8份报纸,按顺序摆好。钱老有3个秘书,但我发现,剪报全是钱老自己仔细地剪下来,贴在A4大小的白纸上,写明年月日,占了几个大书柜。”著名作家叶永烈说,钱学森的手稿也令人赞叹,“钱老喜爱用白纸写作,书写得工工整整,行距留白间,就如同画过线一样整齐。更让人称赞的是,他在美国生活了20年,但回国后,在正式场合演讲,从来不讲英文,全使用中文。另外,他过去写的是一手漂亮的繁体字,自从回国后,他就开始用简体字写文章,我在他回国后的手稿中,没有发现一个繁体字,真让人钦佩。”

◎ 顾颉刚:笔名“上炎”

顾颉刚曾到北京化石桥“国学会”听章太炎演讲,章太炎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让他很是钦佩。他起了个笔名叫“上炎”,意为超越章太炎。为此常常彻夜读书,竟得了失眠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