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旦:英文小字典旅行记
1938年2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决定从长沙迁往昆明。有336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艰苦跋涉1700多公里的“长征”。穆旦于行前“购买英文小字典一册,步行途中,边走边读,背熟后陆续撕去,抵达昆明,字典已全部撕光”。多少年过去了,远在台湾的当年长沙临大经济系学生蔡孝敏对穆旦的这一壮举记忆犹新。
◎ 竺可桢:记日记习惯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了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无一天中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 夏丏尊:劝导大师
夏丏尊曾说自己做了近20年的中学教师,只有在浙江第一师范做舍监的七八年,“最像教师生活”,“至于其余只任教课或在几校兼课的几年,跑来跑去简直松懈得近于帮闲”。夏丏尊自荐并一做七八年的舍监这一职务,不仅待遇低,而且易遭学生轻视,月薪也不过30元,衣服背上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学生用粉笔画上只乌龟,但夏丏尊却执意为之,而且口碑甚佳。他的学生许志行回忆说:“有些不好的同学,晚上熄灯,点名之后,偷出校门,在外面荒唐到深夜才回来;夏先生查到之后,并不加任何责罚,只是恳切地劝导,如果一次两次仍不见效,于是夏先生第三次就守候着他,无论怎样夜深都守候着他,守候着了,夏先生对他仍旧不加任何责罚,只是苦口婆心,更加恳切地劝导他,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总要使得犯过者真心悔过,彻底觉悟而后已。”
◎ 陈汉章:授进士、点翰林终未成
陈汉章中举后,功名久不能更进一步。京师大学堂邀请他作教习,他听说大学堂毕业的学生可以授进士、点翰林,就甘愿做学生而不做教习。他在此苦读六年,却赶上辛亥革命,清朝灭亡,翰林泡汤,他这才开始在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 陈果夫:勤奋出书
陈果夫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写作。从1928年起,陈果夫便出过很多书,胡适曾就这一点谈起陈果夫,他说:“我觉得他是近代中国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以一个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能写出这么多的著作来,老实说,我们今天在北京大学的还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 陈立夫:按时上班
陈立夫在教育部长任上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先上班,比别人晚下班。早上8点开会,他7点45分就到了部里。部长到了之后,司长肯定也到了,司长一到,科长也跟着到了。这样一来,用不着签到,大家都能按时上班。陈立夫认为,签到不是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签到之后溜掉了,主管也不知道。
◎ 戴笠:人头悬赏金额在毛泽东之上
抗战军兴,戴笠已位高权重,但他在淞沪之战中,白天忙于组织对日情报战,并竭力建立军统武装别动队(后来的忠义救国军)协助正规军作战;晚上,他亲自坐车从上海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战况和情报分析。那时南京到上海铁路已经不通,汽车也只能灭灯行驶,日军飞机不断轰炸扫射,时时如身临鬼门关,他却犯险如常。抗战后期,戴笠屡次乔装深入日伪区,检查工作。当时,日本人对他的人头悬赏金额,犹在对毛泽东悬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