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寅初: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
在1957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主张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却遭到错误批判。面对全国各大报刊的口诛笔伐,为了坚持真理,他写下了《重申我的请求》一文,表示“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在经过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检验后,我国近30年来已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
◎ 刘节:代陈寅恪挨打
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陈美延撰文回忆说:“记得‘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刘节先生曾代表先父去大会挨批斗。当批斗者问他有何感想时,刘先生答:‘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得到的自然是一顿痛打。在当时的那种情势下,此事确使先父母及我们姐妹永远不能忘怀。”
◎ 曹聚仁:师友故交莫划清界限
1955年,胡适遭到了空前规模的批判,师友故交莫不与之划清界限,乃至口诛笔伐,以至于后人论析此事时感慨地说,其时保持沉默,就是最高的清誉。在这样的情势下,恰切判定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作用,显然是求之过高了。对此,曹聚仁则说:“新近一些写现代中国史的人,似乎有意地把胡适在新文化中的领导地位降低下来,这在历史家眼前,是不能认为十分正确的。”“胡适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导师,对于这一运动是有利的,因为他一直诉之于理性,而不诉之于激越的情感的。”
◎ 张静江:大洋百元救人
光绪二十年(1894),张静江18岁,有一次乘轮船去上海,在平望过桥洞转弯时,拖船忽然倾斜进水下沉,张静江得船主之助脱险,爬上拖船的顶篷。当听说舱里还有人,他大声疾呼:“谁能救出一人,愿赏大洋百元。”船上人都知道张静江说话算数,纷纷下水救人,免除了一场悲惨事故。事后他如数发送赏银,为答谢船主,他还每逢过年支付赏钱两百元,直到去法国为止。
◎ 蒋介石:血气
1907年,蒋介石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学校里的教官多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军事强盛,从未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因而趾高气扬,丝毫不掩饰对中国学生的蔑视。一次卫生课上,日本教官拿出一个土块,把它比作中国,并进一步解释说,中国有4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4亿个微生物。堂堂中国人,怎能甘受其辱!坐在座位上的蒋介石怒火中烧,不顾军纪走上前去,用力夺过教员手中的土块将其掰成八块,随后怒视着教官高声问道:“日本有5000万人,是否也像5000万个微生物,寄生在这土块的1/8中?”不可一世的教官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但很快他用手指着蒋介石威胁道:“你是一个革命分子!”因为在军校,学员是不允许这么做的。被指认为革命党更是掉脑袋的事!但蒋介石除了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接受教育以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 蒋梦麟:校长治校,教授教学
1930年,蒋梦麟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甫一上任,便将刚刚北上的胡适聘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并制定出“校长治校,教授教学,职员治事,学生求学”的方针,大力延聘名教授,开始重振北大。
◎ 竺可桢:主政浙大不受政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