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忍耐(5)

◎ 蒋介石:28岁读《大学》

根据蒋介石自己的说法,他的人生观是在1914年他28岁时读了《大学》一书后形成的。他在《大学之道》下篇中说:“我也是直到28岁的时候,总理(孙中山)对我讲过大学之道,才知道这部书是一部最有价值的政治哲学。将其彻底研究后,我更体会到这部《大学》亦是一部最有价值的军事哲学。后来再不断研究,就觉得其中每一句话都有深切的道理。于是我的人生观乃由此建立,亦可以说我的革命人生观在28岁时就确定了。”他还说:“后来(1923年)我将研究的心得作了一副对联,请总理看,当时总理就替我写了这副对联送给我,这就是‘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 蒋介石:解剖自我

宋明道学家有所谓“功过格”:做了好事,有了好念头,画红圈;做了坏事,有了坏念头,画黑圈。蒋介石则专记自己的“过失”,较之道学家们还要严格。1920年1月1日,蒋介石决定自当日起至第二年4月15日止,“除按日记事外,必提叙今日某某诸过未改,良知未致(或良知略现),静敬澹一之功未呈也。”他所警惕的过失有暴戾、躁急、夸妄、顽劣、轻浮、侈夸、贪妒、吝啬、淫荒、郁愤、仇恨、机诈、迷惑、客气、卖智、好阔16种。如果一旦发现有上述过失,就在日记中登录。因此,他的日记对自己的疵病常有相当坦率甚至是赤裸的记载。

◎ 蒋介石:师从曾国藩

1922年岁首,蒋介石曾节录曾国藩的“嘉言”作为自己的“借镜”。其内容有:“虑忘兴释,念尽境空”,“涵咏体察,潇洒澹定”,“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以志帅气,以静制动”,“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军事之要,必有所忍,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1925年1月2日,他又将曾国藩的“惩忿窒欲”、“逆来顺受”、“虚心实力”、“存心养性”、“殚精竭虑”、“立志安命”等“嘉言”抄在当年日记卷首。

◎ 蒋介石:敬佩胡林翼

除曾国藩之外,蒋介石也很敬佩胡林翼。胡有云:“林翼至愚,当不自作聪明;亦唯林翼颇聪明,当不自用其愚。”1922年3月,蒋介石读到这段话,不禁悚然叹息,日记云:“可知我自作聪明,实为至愚之人,以后切不可自作聪明也。”胡集中曾论及“愚公移山”、“精卫衔石”等古代寓言或神话,蒋介石读后深有所感。日记云:“因知成功之难,非一朝一夕之可能也。今日之事,固非三五年不能收一段落,岂可心猿意马,朝三暮四,犹豫不决,轻举妄动,来往随便乎!以后应不再作回家扫墓之想,吾母有灵,其亦以此为慰安乎!”胡集书牍中云:“所望有兵柄者,日夜悬一死字于卧榻之旁,知此身之必死则于以求生,或有生机。”蒋介石读后特别将它们节录下来,用以自励。

◎ 蒋介石:恐受虚名之累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抗战的性质与国际战略架构,亦使中国的外援情况有了根本变化。美英两国的对日宣战以及中国对抗轴心国的行动,使亚洲地区的战事纳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一环。蒋介石向美国建议,成立中、美、英、苏四国军事同盟,蒋的建议首先得到美国的积极响应。1942年1月3日,根据罗斯福的建议,同盟国成立了中缅印战区,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对此,蒋介石受宠若惊,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累,能不惧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