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浪子献给先祖(14)

开拓趋势,由南向北,先西后东。至乾隆末年,西部肥沃 平原地带已开尽,遂扩及较瘦狭地区及山麓,而后攀山越岭, 直抵原住民世代生息之地。

1796(嘉庆元年),六十六岁的漳州人吴沙带领漳、泉二 府及客籍垦民一千二百多人,入垦尚未纳入清朝版图、不属于 汉人的噶玛兰。

噶玛兰即今之宜兰,地处台湾东北部群山峻岭之中,为三

面环山一面濒海之扇形冲积平原。天候多风灾、雨水,地性兼 蓄山崖气概与似水柔情。对外交通不便,陆路为群山阻隔,水 路亦波涛凶险。

此一封闭国度原居有人数较少的高山族群"泰雅族"及 占多数的平埔族群"噶玛兰族"(Kavalan);泰雅族活跃于 深山峻岭之中,额刺"王"字图案,身手矫捷、攀树荡藤以狩 猎为主,性凶悍,有猎人头祈求丰年之习俗。居于平原之噶 玛兰族,或耕作、渔猎、养畜饲鹿,kavalan意即"平原的人 类"。族人居于三十六处番社,沿浊水溪(今兰阳溪)南北分 布,溪北二十社(称西势),溪南十六社(称东势),各社自 立酋长及小头目,互不统属。为母系社会,行一夫一妻制, 夫从妻居,子女从母住。1650年(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 时,约有九千七百多人,族人不在少数,外人遂以族名称此地 为噶玛兰,亦作蛤仔难、甲子兰等。

无论泰雅族或噶玛兰族,他们从未梦到祖灵警告将有失土

厄运,从未料到汉人如潮浪般涌来,从未见过大队人马持斧荷

锄扛犁对他们说:这荒地需要开垦。

那是1796年秋天,吴沙等一千二百多人越山而入,进据 乌石港南方,合力筑土围为根据地开始拓垦,此即头围(今头 城)。这一支有组织有计划、侵犯性强的开垦队伍很快引起噶玛 兰族的强烈反抗,双方战斗激烈,均有死伤。吴沙研判,以武力 蛮垦绝非上策,遂率垦民暂时退回三貂岭观望,寻思安抚之道。

他派人遣送俘虏回番社以示好,并向族人谎称海盗即将来袭,恐 有灭族之灾,官府派他率众来此屯兵垦田,以护族人免受海寇侵 扰。族人信以为真,战斗稍告平息。不久,番社流行天花传染 病,族人饱受疫病之苦,吴沙赠药,救活百余人,族人感激,双 方的敌意消融,族人更分地给吴沙等人开垦,吴沙亦与族人埋石 设誓(依平埔族群旧俗,意即:只要石头存留于地下,誓约永不 更改),共约互不侵扰。既取得噶玛兰族同意,垦拓之速如火燎 原,二围、三围陆续筑出,开辟之地渐广。

垦路既开,各地流民闻风而至,垦务炽烈,不可浇灭。至 1810(嘉庆十五年),兰阳溪以北平原垦尽,原居之二十番社 在短短十五年间溃散、他迁,溪北已完全成为汉人社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