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州人集体到全国各地看房、购房现象日益普遍,其获得的高额利润也招来更多的同盟军。在现实利润的驱动下,山西、深圳等地也组成了自己的炒房军团。在北京,很多价格较高的房子被山西煤老板买走,他们曾坦言,“将钱放在房子上,比放在银行里放心”。
政府的重拳似乎只起到了一个震慑作用,舆论纷纷,我们将再次陷入房地产调控“越调越高”的历史泥潭中,当时看来,这种富有规律的调控将又一次成为笑柄。
在与政府的博弈中,炒房团的经验显然更胜一筹。出于资本获利的炒房团,其购房的目的绝不是自住,而是单纯的投资手段。他们往往乘虚而入,逢低大量吸纳房产,将房价炒高之后,进而转手倒卖。所以,他们所到之处,往往会引起房价一片上扬。
无利不起早,商人如是,资本更是如此。不断高涨的房价,是吸引游资投机房地产市场的诱饵,而在不断的投机中,又会导致房价的上涨,投机者的获利增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必然导致住房供应紧张,价格持续走高的局面。而投资房产,无疑可以从房价走高中谋求一部分收益。有着15年房地产从业经验的王某,2005年,以1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市朝阳区京广桥附近购买了一栋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商用楼。2009年,此处房价上涨到25000元/平方米。一倍多的收益,让王某享受到了炒房的乐趣。
同时,与这栋楼巨额的增值相比,其维护所需的投入却极低,只有水电费、取暖费和物业管理费等基本开支。国家在税收和房地产政策的不完善,无形中降低了投机者“囤房”的成本,也为炒房留下了足够大的操作空间。
作为民生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住房不同于一般商品,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被囤积或投机之后高价出售,对绝大多数人极不公平。由此,世界很多国家对居民购买多套房产进行规范和限制。在新加坡,一人占有多套房屋或炒房屋牟利,被视为犯罪行为;为抑制房地产投机,新加坡还出台了严厉的规定: 购房后,如果在10年内卖房,政府将无条件征收100%的所得税。在美国,一个家庭只能买一套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住房,同时,从金融、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对购买二套以上的住房或交易加以限制。
对房产的保有环节征税,占有越多房产,税收就越重,使人们不能占有多余房产,就会降低房产投机者的积极性。
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没有答案。对房产税的情绪,从一开始的万民期待,到现在的质疑频出,核心要素都是如何让脱缰的房价重新纳入轨道。遏制房产投机,成了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征收房产税,加大保有环节负担,借助政策和经济杠杆共同遏制炒房,还是炒家将成本转嫁给接棒者,继续“逍遥法外”?
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在于在这场时代的博弈中,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是否会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