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机狂潮:中国热度之怪现状(3)

零售市场就更谈不上供销两旺了,尽管5月份已经进入传统的绿豆消费旺季,但面对天价的绿豆,大部分消费者有心无力。高昂的绿豆价格让很多超市的绿豆销售量相比往年下降大半,抓起一把绿豆看看又放下的顾客们说,“绿豆又不是米饭,价格高了可以不吃”。

尽管民众对于绿豆价格上涨并不买账,但实际情况却是,绿豆的突然暴涨依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关键的是,这种暴涨“习气”引发了一场杂粮的涨价风: 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5月糯米价格上涨了70%;黑豆价格从2009年5月的7元/千克,上涨至2010年5月的20元/千克;薏米的价格也由10元/千克上涨到40元/千克,涨幅都在2~4倍。

绿豆“羽化成仙”,相关食品也沾了光,如绿豆芽、绿豆糕、绿豆汤等,价格也随之上扬,一些地区的绿豆汤不仅从1元涨到2元,而且稀的“能照出人影来”。

如果绿豆和大蒜只是调味品,那么大米和玉米这两种大宗农产品的暴涨,就让人们无力招架了。

2010年,夏粮减产,这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却引发了蝴蝶效应。进入盛夏,夏粮收购突然转入“抢购通道”,一些外资企业也争相进入国内粮食收购环节。减产、囤货抬价、抢购,人们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粮食的珍贵。

秋天,棉花也加入到价格暴涨的大军。国内棉花现货、期货价格纷纷大幅上涨。期货市场上,郑棉继9月初突破18000元/吨后继续攀升。在官方的一些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用平稳的语气说,最基本的原因是成本推动,成本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成本,似乎变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然而,仅仅用成本上涨来解释这一切,却难以让人信服。成本的力量有多大?其中,谁也不敢保证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诸如人为。

民众的猜疑也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疯涨。人们都在问,到底是谁在制造暴涨?是谁在扰乱我们的生活?

第一种说法显得言之凿凿——天灾说。

供求关系当然是经济学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产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并根据供求关系上下波动。通过这种常识,人们很容易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归结为农产品供求失衡,也就是天灾导致减产,继而引发供应不足。

无论政府官员,或是民间学者,都将产品价格上涨,归因为气候异常、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导致的供应减少,将供不应求视作“幕后推手”。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为例,2010年5月金乡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金乡全县约有80万亩农田,其中2010年有56万亩种植大蒜,2009年为48万亩。由于2010年天气灾害频发,大蒜减产为正常现象,但减产不会超过10%。这个数据当然不会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蒜价格狂涨。

2009年,金乡县大蒜总产量为亿千克,2010年约为亿千克,虽然种植面积增加8万亩带来的总量提升并不大,但无可置疑的是,价格暴涨带动的种植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抵消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减产。

另一个关键点是,农产品有自己的生产流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其价格。蔬菜一类的农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受水灾、旱灾等天气因素影响,价格出现短期波动实属正常。但是,一旦天气状况变好,供应恢复正常也无需过很长周期。而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以年度为生产周期。较长的周期也决定了其价格的更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在上市半年后价格突然暴涨,当然不会是天灾所致这么简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