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主义建筑鼎盛之际, 对它的批评和指责也开始增多。从60年代起, 世界各地区陆续出现新的创作倾向和流派。它们在理论上批判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 指责它割断历史, 重视技术, 忽视人的感情需要,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配合。在建筑形式上, 新的流派努力突破“ 国际式”风格的局限。进入70年代, 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edern architecture)。
如果说1923年勒·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 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1925-)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
文丘里认为, “ 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吓服了” 。文丘里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与正统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观点截然不同的建筑创作主张。他写道“ 我喜欢建筑元素的混杂, 不喜欢‘纯净’; 宁愿一锅煮, 而不要清清爽爽;宁要歪扭变形, 也不要‘直截了当’;宁要暖昧不定, 也不要条理分明、刚愎、无人性、枯操和所谓的有趣;我宁要世代相传的东西, 也不要‘经过设计’的;我主张随和包容, 不要排他性;宁肯丰盛过度, 也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派头;宁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 也不要率直和一目了然;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 我宜布赞成二元论。”“ 我喜欢‘彼此兼顾’ , 不赞成‘非此即彼’; 我喜欢有黑有白, 有时呈灰色的东西, 不喜欢全黑或全白” 。
文丘里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的名言“ 少即多” , 提出“ 少不是多” , 并且说“ 少即枯操”。
文丘里认为应该打破常规。他说在同一座建筑上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尺度、不一致的方向感, 以及不协调的韵律。他主张让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建筑元件在同一建筑物上并置或重盛在一起, 不分主次地二元并列和矛盾共处。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激烈地排斥建筑遗产和传统。与此相反, 文丘里强调建筑遗产和传统的重要性。他说建筑师应该是“ 保持传统的专家”。不过, 他推崇“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 并非要建筑师严守建筑传统。文丘里认为, 一座建筑物允许在设计上和形式上“ 不完善” , 可以搞“ 平庸的和丑的建筑”。
有人认为,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是采用装饰, 注意环境文脉(context), 讲究隐喻, 等等。这仅仅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层的而且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所专有的特征。真正重要的还是文丘里所表述的一种建筑美学观念, 即在建筑艺术中追求复杂性和矛盾性, 而且与古典的建筑美学观念相违背;完整、统一、和谐不再被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目标;反之, 不完整、不统一和不和谐受到了推崇。这样, 建筑的美学范畴扩大了, 建筑艺术的路径更加宽广多样了。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格雷夫斯(M.Graves,1934-)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斯特林(J.Stirling,1926-1992)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前西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集中表现, 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曾对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艺术以及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探讨, 提出一整套改革和创新的见解。相比之下,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倡导者主要关心的只是形式和艺术的方面,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一次全面剧烈的革命性变化的产物, 而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建筑在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一次演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建筑的“ 消亡”。现在看来, 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对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部分修正和扩充, 是现代主义建筑多样发展的又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