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忧思录”
美国诗人艾略特以忧伤的基调在《荒原》中描述4月的惨不忍睹,“4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4月,这个万物蓄势待发的月份,被一个并不理性的诗人剥离得只剩灰色。正如,在今天这个教育从宏观上也日益向大时代的派对年以及大中国的狂欢夜靠拢时,每个人所延伸的色彩轨迹不再尽是一贯的色彩斑斓。
2010年,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来自陕西中学老师的心声:
期盼一: 教育应是贫苦大众改变命运的切实途径之一。近几年,我们的老百姓通过教育,不是脱贫致富了,而是越来越穷了。
期盼二: 优质教育应也能服务贫苦人家的孩子。我们现在看到的往往是,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能上好学校,而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却只能上一般的学校。
期盼三: 教育质量不要再严重缩水了。这几年我们很悲痛地看到一些不好的教育现象。有体育教育但我们的足球却让人汗颜……
期盼四: 打工儿童、留守儿童就学再公平点。
期盼五: 民办教育不应成为暴利行业。
期盼六: 教材费的回扣、盗版教材,该好好治理了。
期盼七: 应试教育——涛声不应再依旧;素质教育——专家应该下基层。
……
期盼十一: 让“大学生”这个品牌值点钱。
记得有人曾经问过: 道德——多少钱一斤?现在我想问一下: 大学生——这个品牌值钱不?教育,让我们的大学生值点钱吧!大学生的泛滥、大学生的贬值,原因何在?问题何在?教育行政部门不知道吗?天大的笑话。
……
期盼十七: 不要借助国家的教育去发财。
日子,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
国家越来越富有,我们吃饱了饭,不再与饥饿周旋,却又不由自主陷入另一个漩涡——个人财富增长瓶颈。在我们这个多达13亿人口的国度,上学不再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够抢得的跳板,而是一出生就享有的权利。
然而,新的烦恼又接踵而来。
你不必为孩子的学费担忧,却要操心择校费、书费等名目繁多的“官方”费用,以及为孩子额外增加竞争砝码的各类培训费用。
你的孩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愉快地哼着“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幸福得一塌糊涂。可是,他们的童年、青春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厌恶重重的书包和厚厚的眼镜,讨厌学校,他们觉得活得很不容易,觉得自己是中国教育的牺牲品。你觉得不可思议,你花重金为他们精心准备了这么多教育饕餮大餐,他们怎么一点也不领情呢?大学生越来越多,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你的兄弟姐妹,都曾喜气洋洋给你送来“家里出了大学生”的喜帖,但现在你听到的抱怨也越来越多,孩子不喜欢他们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找工作太难了,在家啃老,要做“蚁族”……
2010年,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调查机构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称,有61.9%的网民不满意现在的状态,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现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是为父为母的角色期望,更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延续他们理想最理所当然的方式。下一代,避无可避地沿袭了父辈甚至家族的寄托,而改变一个家庭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就是教育,借助知识这把天梯,人们更容易打开阶层天花板。
然而,人们更应该明白,梦想成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