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顾完孩子的每一天夜晚,躺在床上你会想些什么?是想:“难捱的一天终于过去,盼望着孩子快点长大,快点懂事,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熬出来”;还是想:“盼望明天早上早点起床,能和孩子度过美好的又一天”?你会因为孩子的调皮、叛逆、破坏和大哭大闹而抓狂,还是会为自己能亲自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欣慰?
有位善于总结的年轻父亲说:“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一直认为我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父亲。我认为父母的角色乃自然赋予的天性,无需学习,只要有了孩子,便会自然进入角色。在有了孩子以后,每天看到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亲自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和喜怒哀乐,才知道原来自己曾经的想法都是没有亲身实践的想当然,培养和教育孩子确实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有些家长不禁抱怨:“养育孩子真是一件麻烦事!他们为什么总是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乖乖地长大?”是孩子太淘气,还是自己当初的想法太完美?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在他们每一种行为背后,都蕴含着你或者猜得出或者看不透的心理。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尚小,他们自己也无法捕捉自己内在的心理,再加上另外一些原因,孩子们也不愿或不能表达出自己真心的内在心理,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孩子的很多行为在家长看来简直没办法理解,甚至摸不着头脑,因为摸不着头脑,所以处理起来也是无计可施。
为什么一块旧布头会成为孩子的最爱?
为什么孩子一见到爸爸妈妈就爱哭闹?
为什么爸爸妈妈很大方,孩子却自私又小气?
为什么孩子看见很多东西都害怕?
为什么孩子喜欢故意摔东西?
为什么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
其实行为虽然是你的亲眼所见的结果,但你所见的也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真正导致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的则是他们内在的心理,内在的心理才是起主导作用的本质。如果家长只是围着行为团团转,而抓不住内在的心理之因,那就怪不得会犯晕了。
孩子们小小的脑瓜里面到底都在想什么?他们那么聪明,却又那么调皮,似乎什么道理都知道,可是就是不按着家长的想法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与子女之间虽然不必有胜负之分,可是彼此之间却又时时存在一种较量。当然,较量的目的不是谁压倒谁,谁制伏谁,而是如何透过表象抓住内在的本质,以便找到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之道。
所以,当家长的,就要学着和孩子“藏猫猫”,通过观察和分析把藏在孩子心里的各种小心思和小想法都一一找出来,抓住躲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并在此基础之上,给孩子以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有人说,父母的角色是自然赋予的,然而角色固然是天生的,可能否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却需要科学的技巧和方法。养育方法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是否能够通过行为抓住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心理又是养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父母需要从自然型向智慧型发展。孩子在不断成长,父母也需要学着进步,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便像医生找到了病灶一样,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和孩子共同度过各自的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