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三千世界里,无欲则为刚(2)

内心清净,视百年如一梦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哪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就可以过得幸福。  

∷藏经阁∷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死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狱,为什么心里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内心平静无忧虑,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的。”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却没有发现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浮世相∷ 世俗中的我们,都怀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然而,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正如昙颖禅师所说,百年如同一场大梦。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淡泊明智,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节,都是人生旅程的一个美丽足印。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心理具有弹性,放松心情,享受现在。

《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达事物无常、无我的本质,我们才能淡然面对,不随其所转。

另外,从《道德经》关于“五色”、“五味”、“五音”的阐释来看,它们之所以会伤害我们的器官,是我们自身的欲望无限膨大的缘故。老子最后还提出“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点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吃饱肚子这一低级需求,而不满足眼睛欣赏外物的欲求。

当然,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要对自己的贪欲进行无限制地满足。他希望人们过上建立内在恬淡宁静之上的生活,而不是外在私欲的满足。要知道,一个一味地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必然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其心灵将会越发空虚。因此,老子是在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

∷禅心小筑∷ 只要内心清净,随意在市井里,在陋巷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飞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圣人同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