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得自在,放下是解脱禅宗经常有这样一个词:放下。所谓的放下,就是指丢掉,放下所有。禅宗认为,人之所以会烦恼丛生,痛苦不迭,往往是因为个人对外物的追求没有止境,心有繁杂记挂。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心境安定、澄明起来,就要学会放下。当一个人可以放下一切的时候,他自然能够逍遥自在,快乐无穷。
∷藏经阁∷
有宗门巨擘之称的赵州禅师禅风非常锐利,向他学习的人有什么疑问来问他,他从不正面回答,而是要你从另一方面自行体会。有一次,一个佛教信徒来拜访赵州禅师,这位信徒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感到有些抱歉,就说:“禅师,我走得匆忙,所以空着手就来拜访您了!”赵州禅师看着这位信徒说道:“既然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吧!”信徒听了,感觉奇怪,他反问赵州禅师:“禅师!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您要我放下什么呢?”赵州禅师回答他说:“既然如此,那你就带着回去好了。”听后,信徒更是一头雾水,说道:“我什么都没有,您让我带什么回去呢?”赵州禅师说:“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信徒满腹狐疑,深感其中禅机玄妙,禁不住自言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带呢?没有的东西怎么带呢?”这时,赵州禅师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信徒还是难以理解,便无可奈何地向赵州禅师求教:“禅师,弟子愚钝,您还是明明白白告诉我吧!”这回该禅师无可奈何了,于是说道:“和你饶舌多言,你却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
∷浮世相∷
佛家讲究“放下”。在佛家看来,只有做到“放下”才能获得心安,才能获得自在,才能从万般烦恼苦痛中得以解脱。修成正果是每一个出家人的目标,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放下尘念、身心安旷,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此处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当然,这些是佛家的思想或者说成规范,而对于你我一样的凡人,莫说身行,就是耳闻都觉得难于上青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放下”。在这纷扰熙攘之尘世上,“放下”这一禅意智慧正是洗尽人生铅华、摆脱生活忧思烦恼的一剂良药。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自身及我们周围都是为金钱、为权势、为情爱等等而奋力拼争的人,我们肩上的重担和心头的烦忧重如泰山、多如牛毛。
要放下这些,真是比登天还难的一件事。有的人追求权力,他就放不下权力;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美名,就放不下美名;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不禁试问,“放下”两个字,世上能有几个人真正参透呢?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是佛,我怎么能放下所有呢?”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完全不受外在物质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要想获得快乐闲适,就必须要依靠内心世界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质是次要的。对于这一点不难理解,物质丰富的生活并不一定快乐,贫穷的日子也未必就没有幸福。
由此看来,生活中平凡如你我的人们,忙于追逐财富,忙于钩心斗角,结果往往是生活条件好了,内心却愈发的觉得空虚、觉得压抑、觉得茫然。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何谈快乐与幸福?相反,假如我们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主要目标去追求,并由此获得自在的话,那么即使受到外物的干扰与刺激也不会产生多少痛苦。而且,自然而然的,人生之路就会充满幸福与快乐。而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安详自在,那么不管外在的物质多么美丽漂亮,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有我们的内心已然悠闲自得,那么对于外在的物质品位自然会去留无意,逍遥随性,怡然自得。也就是说,物质财富不是我们需要弃绝的东西,迷惑我们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我们对于现象的执着。实际上,我们对于生命的所有感受,大多数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得我们内心不安,使得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慌乱、痛苦、茫然。由此看来,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让自己轻松、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心灵纯净、获得幸福。